二连浩特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孟庆占画求一个耐人寻味
TUhjnbcbe - 2020/6/8 16:33:00

孟庆占: 画,求一个“耐人寻味”


据我了解,中国画论中 形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中。其中有这样一段: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 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 孰易者? 曰: *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我从事中国画创作多年,并且工笔、写意兼修,对《韩非子》中的上述理论有所思考。 光追求 形似 是不够的 从事中国画的人大都知道,中国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画出一张满意的画很难。画*魅易,是因为*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见到的,画家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而世间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就比较难画一些。 但归根到底, 形似 是较易达到的。但若只有 形似 ,那便是一种技术,而不是艺术。如今有些画家只知一味地对景描绘,片面追求 形似 ,若所绘细腻形象、惟妙惟肖,便自鸣得意,自封高手,却不知那只是画匠所为,作为一名画家,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如徒有 形似 便为好画,那么今天的照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岂不是最好的画? 当然, 形似 也是绘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个出色的画家都应该首先是画 形 高手。造型是绘画最基础的功力,也是每个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真正的绘画艺术,是会让人痴迷陶醉、爱不释手的,甚至能流传百世。那么,这样的绘画作品的真正魅力体现在何处?我认为其在于画家在 形似 的基础上能对所绘之物进行神和意的表达,即以写形为手段,又不受形之束缚,能够表现画面意境和内心情志。 写意是绘画发展的高级阶段 写意画主张 以意写之,不在迹象 。 不在迹象 并非不要依据客观 迹象 ,而是依据 迹象 而不为 迹象 所牵累,是化客观 迹象 为主观 意象 。比如画家李可染所画的漓江山水,使无论是否到过漓江的观者都感觉 真切 ,有身临其境之感。但若拿着他的画去漓江按图索骥,就会发现,在漓江找不到他所画的地方。事实上,李可染所绘漓江是他多次到实地写生而成,其中掺杂了他多次游历写生后的感觉、思考,是一种实景的升华、一种 我 与物象的统一。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比真实的漓江更美。 中国画艺术主张画家在自然中找到自我感情的寄托:或观秋之落叶而感人生短暂,抑或看劳燕分飞而感人失佳偶;或听白头啾鸣而感幸福不易,抑或观春花艳艳而感青春美好。历代画家都喜欢画梅、兰、竹、菊,不是因为它们形态比其他花木美,而是因为其精神体现正人君子的人格情操。这从很多画家作品的题诗中可以看出,如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所画之物乃自己人生追求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讲的画竹三阶段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和 手中之竹 ,准确地道出了绘画之道,即 眼中之竹 与 胸中之竹 互相作用才能创造出 手中之竹 的精妙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源于自然界客观事物,又融合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追求。 要工笔与写意兼修 当今画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历届中国画大展中,真正耐人寻味的作品越来越少。有些写意画任意涂抹,既没有 形 的概念,又没有 意 的表现,画面笔墨荒率,索然寡味;有些工笔画面面俱到,但腻、僵、呆、板。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工笔画缺乏写意性,写意画缺乏工笔性。齐白石曾说: 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 齐白石在创作花鸟画前,总是认真观察、记忆、研究真花真鸟。为了画好鹰,他让儿子从友人家借来一只鹰,认真观察,做到心中有数。正因如此,其写意画虽看似任意挥写,却酣畅淋漓而不失法度;工笔画虽小心刻画,但精妙绝伦而不失灵动大气。他有时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同样能使作品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结合国画前贤的绘画实践和我自己从事绘画创作的体会,我认为只有工笔、写意兼修才能画好中国画。工笔画家画些写意画,才能真正体会写意画中的 神 和 意 ,从而避免由于画面太工整而出现的刻板、呆滞;而写意画家要画些工笔画,才能锤炼出准确的造型和流畅的线条,才能做到抒情而不荒率,才会生发笔情墨趣,使艺术创作达到 从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 孟庆占,一九六五年生,天津宝坻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天津市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作品二十余次入选全国性重要展览。其中,《凝固的生命》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春华秋实》获文化部全国群星美术大展银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孟庆占画求一个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