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蒙古族有关盐的习俗
TUhjnbcbe - 2020/6/4 17:23:00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盐是生命生存的必需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盐铁专制”。盐分海盐、湖盐、矿盐,人类食用的盐多为湖盐。盐是五味之一。蒙古族崇尚盐,认为盐是食品的“德吉”(第一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民间形成许多与盐有关的习俗。

一.盐与祭祀

蒙古族人祭拜“腾格里”(天)。祭祀分红祭和白祭。红祭时,“舒斯”(整羊)里不能放盐。在巴林地区,年初一早晨,人们在火盆里点燃牛粪,从太阳升起的东方开始给四周磕头,这一习俗叫“给天磕头”。磕完头,给天敬奶茶、奶食品、炒米等,这一习俗叫“给天敬茶”。茶里不放盐。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蒙古族人用羊或羊胸叉祭祀火。煮其时不放盐,其汤里放小米或糜子米、*油、枣等煮成“阿木斯”(稠粥),大家一起享用,“阿木斯”里忌放盐。“博”(萨满)祭祀“宝木勒”(天之子,“博”的保护神)和“吉雅其”(牲畜保护神)时,“舒斯”里忌放盐。在巴尔虎地区,祭祀敖包之后,要进行“整羊招福”。招福人家的主人双手捧着手扒肉进行招福,招福的肉大家一起享用,招福肉里不能放盐。祭奠成吉思汗是蒙古族人祖先崇拜的一项重要内容。煮祭奠用的“乌特格舒斯”(羊肉)时,不能放盐。供佛的肉食里不能放盐。老百姓给祖先烧纸(蒙古语为土乐食·额日格胡或道应·西塔嘎胡)时,茶、食品里不能有盐。

二.盐与孕妇产妇

孕妇需要赶远路时,用红布缝制小口袋,里面放上几粒盐,并用红腰袋将其系在孕妇肚脐或腹部上。意思是:胎儿像重重的盐一样,重重地(牢牢地)粘在母胎上,不动胎气。

坐月子的产妇不能跟别人借盐,别人也不能向她借盐。蒙古族人认为正在坐月子的产妇不净。不净者手接触盐,会弄脏了盐。这样的人死后,阎王爷不接收。那么,她也就没有“来世”了。特殊情况下,产妇可以接触盐。在科尔沁,产妇头晕头痛时,把盐炒热之后放进小口袋,放在产妇头顶上进行热服。产妇不吃盐或少吃盐。在鄂尔多斯,用腱子肉、茶熬汤给产妇喝,汤里不放盐。

三.盐与男孩尿炕

在科尔沁地区,男孩有尿炕习惯时,家长用“达布苏·贵因”(乞盐)方法来帮助他克服尿炕习惯。家长事先背着尿炕男孩跟邻居或亲属说好:我家孩子来你家乞盐时,你们就打他一下。第二天早晨,家长就让尿炕男孩拿上瓢到预约好的那个人家要盐。尿炕男孩到那人家后,那家主人接过瓢来,装做给盛盐的样子,趁男孩不备,突然将瓢扣在他的后脑勺上,然后用烧火棍敲打。一般情况下,给尿炕男孩拿的乞盐瓢大多都是破的或半拉的,经不住烧火棍的敲打就会破碎。乞盐瓢的破碎象征着尿炕习惯不再存在。

四.请盐的习俗

内蒙古地区有好多盐湖。锡盟的母亲湖、阿盟的吉兰泰盐湖、青海的柴日罕盐湖非常著名。过去,人们赶着牛车或骑着骆驼远行到盐湖拉盐。这就是蒙古族人常说的赶“达布森·阿彦”。蒙古族人把运盐称为“达布苏·扎拉胡”(汉语意为请盐)。请盐人到盐湖后,首先向盐湖敬献奶食品及茶的“德吉”等备好的礼物,把牛尾毛、骆驼鬃毛等放在盐湖的敖包上。请盐时忌用拉过死人(尸体)的车和铁车;不能携带肉食品进盐池;妇女和有传染病的人不能前往盐湖请盐。请盐的人到家之前,必须把路上准备吃的东西全部吃完。

五.盐与方言民间文学

蒙古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在特定场合下才说的与盐有关的话语。大人问小孩的名字,小孩子不回答时,大人就会说:“你没有名字难道叫一斗盐吗?”大人暗示小孩子:难道你因尿炕而不敢说出自己的名字了吗?这一说法源自上述尿炕男孩乞盐习俗。某件事让人感觉到没有意思或未过瘾时,比喻说:“没有放盐的小米汤”。在鄂尔多斯,把没放盐的茶叫“沙拉腾·茶”(汉语意没有味道的茶)。把“尝鲜”或“品尝”常常说成“达布苏音乌吉胡”(汉语意为品尝咸盐)。大人逗小孩过头或某人做事过火时,

会说“达布苏音合图日乐呼”(汉语意为盐重了)。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之*,在蒙古族地区流传成吉思汗含在嘴里的糖掉在地上形成了盐湖的传说。蒙古族民间流传着与盐有关的格言:大海也有缺盐的时候。比喻再富有的人也有缺东西的时候。蒙古族与盐有关的谚语有:要想节约的话是水,要想品尝的话是盐;做事有终结,放盐要足够。点滴也对大海有益,碱硝也对盐有利等。

六.盐与地名

依据物产命名湖名是蒙古族文化习俗之一。在内蒙古以“达布苏”(盐)命名的湖很多。二连浩特境内有额仁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斑斓或幻象盐湖)。太卜寺旗境内有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盐湖)。正镶白旗境内有达布森淖尔(汉语意为盐湖)。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有布尔汗达布苏淖尔(汉语意为佛盐湖)。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有包日达布苏(汉语意为柴盐)、吉兰泰达布森淖尔(词意待考,今名吉兰泰盐池)。阿拉善右旗境内有达布斯图湖(汉语意为有盐的湖)。值得一提的是,以达布苏命名的陆地名不多。东乌珠穆沁旗境内的达布森达坝(汉语意为盐梁)是统计到的唯一一个以盐命名的陆地名。

七.与盐有关的其他习俗

日常生活中,蒙古族人认为不能随意丢弃盐。一般情况下,不向别人借盐或不给别人借盐。如果必须借盐,借盐人不说借盐,而是把盛盐的器皿拿出来递给被借盐的人,被借盐的人也会领会借盐人的意思。在巴尔虎,亲家相互不能借盐,如果必须借盐,盐里要放干了的马粪。给别人递盐时,不能直接放在他人手中,必须先放在什么地方或什么东西上,让接盐的人自己取。科尔沁人认为直接从别人手中接盐,意喻着会和对方见不着最后一面;鄂尔多斯人认为手把手接盐的双方,会结成深仇。

在内蒙古地区,婴儿出生第3天、第5天、第7天时,要举行洗礼或入摇篮仪式。用盐水或茶、盐、“阿日其”(松柏香枝)等煮成的汤给婴儿洗浴,祝福婴儿茁壮成长。在巴林,小孩子眼睛发炎发红时,用盐水冲洗。在巴尔虎,牧人腰酸腿痛时,把盐炒热,进行热服。火里禁忌放盐,怕惊吓火神。但特殊情况下,火里放盐。在鄂尔多斯,小孩哭闹不止,认为闹*时,勺里点着火,里面放几粒盐,在小孩头顶上或围身体转圈儿。人们相信,盐在火里发出的嘣嘣之声,能够吓*驱邪。在库伦旗,小孩闹病时,把小米、盐放在有火的火铲里,在小孩头顶上转三圈儿,进行招*。在蒙古族人传统意识里,新娘跟*,死人跟佛。迎新娘时,点燃堆火,火里放盐,避邪驱*。(文/芙蓉宝音娜)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

纵览中国酒的历史,都是在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源远流长的酒文化,覆盖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融化于社会生活的涓涓细流。侠客之饮尚豪,英雄之饮尚勇,*家之饮尚智,文人之饮尚雅,大众之饮尚兴。酒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极为微妙地反映出林林总总的人生形态和方方面面的人生情愫。

酒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红酥手,*滕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饮酒吟诵,借酒明志,留下佳作无数。酒也给了众多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赐予生活浓厚的文化气息。曹操煮酒论英雄,李白举杯邀明月,苏东坡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浓睡不消残酒……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酒和饮酒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任何一种酒离开文化,都只不过是一瓶变了味道的水。饮酒者消费的不是酒本身,更深层次的是在消费文化。所以,饮酒是要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的,同样饮酒,有的人被称为酒仙、酒圣、酒雄……,有的人却被称为酒*、酒徒、酒奴……。有的人发展了这一文化,有的人玷污了这一文化。草原人待客的酒,都饱含着草原人一颗滚烫的、热爱生活的心。

一、蒙古族酒文化史

蒙古族自古就是一个豪放勇敢的民族,他们喜欢饮酒。饮酒、骑马体现了这个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他们认为“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俗”,酒给宾、主带来了隆重的气氛,带来了欢乐,深深表达着蒙古族人对宾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谊。因此,蒙古族人向客人敬献醇香的马奶酒或白酒,被当作是一种增进友谊的方式。

原来在蒙古民族没有进入*河流域之前,主要喝的是马奶酒,蒙古语称“额速吉”,亦称“马奶子”。蒙古族在十二三世纪,已经开始盛行酿制马奶酒。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鲁布鲁克等均在他们的旅行记中记录了他们的亲身见闻。马奶酒清凉爽口,沁人心脾。马奶酒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由于他们整日骑马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马奶酒。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马奶酒的方法,即将鲜马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马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马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马奶酒的蒸馏法。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马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待锅中的马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马奶酒。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马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马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马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并没有足够的马奶供人们制作马奶酒。所以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蒙古各部以后,曾经制定过一些喝酒的规章,如只有在重大节日之际才能喝酒,其中对喝酒人也作了限制,男人在四十岁以前不能随便喝酒,没有成家的年轻人不能喝酒,年轻人在长辈面前不能喝酒等。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提倡文明饮酒,极力反对酗酒。他们认为,少量饮酒可以增加欢乐气氛,有利于健康。酗酒则有百害而无一益。过去,由于牧区生活内容比较单调,平时聚会较少,所以每次饮酒的时间都很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内容逐渐丰富,生活节奏逐步加快,饮酒的习俗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文化。地域风光、人文景观、民情风俗、劳动追求皆为酒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源于生活又飘有酒香的精彩酒文化层出不穷。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蒙古族有关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