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费之城
过去10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步从出口驱动、投资驱动迈向消费驱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随着“内循环”战略的落地,拥有人口和市场规模优势的城市,将会成为新一轮城市洗牌的主要受益者。
根据年各地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城市消费总额十强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杭州、南京、苏州。
消费总额,既与人口规模直接相关,也与消费能力、商业活力息息相关。
不难看出,入围前十榜单的城市,除了南京之外,都是千万人口城市,而上海、北京、重庆的常住人口则在万以上;同时,这些城市无论是产业竞争力还是收入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
庞大的人口规模,加上枢纽优势和物流优势,使得这些城市成为首屈一指的消费之城,有了一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资本。
二、枢纽之城
与消费之城相比,枢纽之城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近年来,随着交通四通八达,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统一市场,横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尤其是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推进,让中心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成为推进内循环战略的重要支撑。
这里的枢纽之城,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大都市圈、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另一类是国家物流枢纽,这些枢纽事关供给侧改革,关乎国内大循环的畅通。
先看第一类。
年初,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自此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这一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正在以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磅礴之力,成为“内循环”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泽平宏观的研究,我国共有24个千万级大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又进一步分为发达型、崛起型、起步型三类。
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等6个大都市圈为发达型,北京、天津、成都、长株潭、重庆等15个大都市圈为崛起型,哈尔滨、南昌、长吉等3个都市圈为起步型。以上海、深莞惠、广佛肇为代表的发达型都市圈,城市边界正在消失,地铁正在跨越多个城市、公共服务向一体化迈进,无论是城市生产还是消费,都呈现出明显的同城化趋势。这些枢纽城市及其都市圈,无疑将是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的主力。再看第二类枢纽之城。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23个城市榜上有名。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涵盖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种类型。东部地区10个:天津、上海、南京、金华(义乌)、临沂、广州、宁波—舟山、厦门、青岛、深圳
中部地区5个:太原、赣州、郑州、宜昌、长沙;
西部地区7个:乌兰察布—二连浩特、南宁、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
东北地区1个:营口。
不难看出,这些入围城市,要么拥有港口、空港、陆港优势,要么背靠制造业基地,要么是商业贸易中心,要么拥有繁忙的边境口岸,从而成为一个国家最为突出的经济大动脉。
三、新供给之城
与消费之城相似,商业活力之城也是内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
不同之处在于,消费之城着眼的是消费能力,而商业活力之城更重视的是供给能力。
消费能力,与人口结构、市场规模、收入水平乃至房价水平,都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供给能力,则有赖于技术创新、供应链创新的加持。
基于此,评价一个城市有没有商业活力,能不能承载内循环的时代重任,不能只看有多少鳞次栉比的大商场,也不能只看有多少奢侈品门店。
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