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言,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方可探知这美妙的世界。有这么一位大学老师,至今已读书过万本,旅行过万里。“读书和旅行,是建构我生命的两大基础。”他在自己的空间日志里面这样写道。他叫高勇进,是中北大学的地理老师,今年38岁。
1 三个偶然开启了探求知识的大门
高勇进从小就爱看书,但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更看重学习成绩,只给他买一些优秀作文之类的书,考试大纲之外的闲书一律不准看。上高中后,学校倒是有图书馆,可学生借本书太难了,好不容易借一两本根本经不住看,总有一种“读不饱”的感觉。直到上大学后,学校有了开架图书馆,他才找到如鱼得水一读为快的感觉。
大学四年,除了上课,他基本都泡在图书馆。泡馆的日子里,他偶然在一本《地图》杂志上看到长春有个叫刘彬的读者自己创办了一份《地图爱好者》小报,和全国各地的读者交流地图资料,高勇进大感兴趣,立刻联系并加入了他们的“地图交流群”。从那时起,高勇进开始大量收集地图,这为以后出去旅行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次,高勇进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偶然碰到学校资料室管理员报送“邮局报刊征订表”,因为好奇,便订上了《西伯利亚研究》和《阿拉伯世界》,从此开始着迷于俄罗斯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同样是在图书馆看杂志时,无意中发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外研社读者俱乐部,他也积极加入了,从此又对各种各样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回忆起来,正是这三件偶然的事情对他现在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深的影响。
当时这些方面的书书店很少有,高勇进就直接写信给专业的编辑部和出版社求购。“买书的钱都是家里给的生活费和姥爷过年时给的压岁钱,平时省吃俭用连瓶饮料都舍不得买。”高勇进说。第一次大量买书,是在大二放暑假后,他带着自己辛苦攒下来的一千块钱,坐了一晚上火车赶到北京,早晨下了火车,直奔西单图书大厦,一直看到傍晚,买下一大堆书。为了省食宿费,晚上他又连夜坐火车回到太原。
参加工作后,有收入了,高勇进的购书量更大了,平均每个月都要买好几百块钱的书。他最爱买商务印书馆的书,《印卡王室述评》《巴布尔回忆录》《蒙古帝国史》《罗马十二帝王史》等等,向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知识大门。除了买书,他还要订报刊杂志,几乎每年都要订千元左右的报刊杂志:《俄罗斯文艺》《远东经贸导报》《贵州民族报》《乌鲁木齐都市报》《泉州晚报》《云南旅游》《东欧中亚研究》《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海峡都市报》《云岭歌声》《西藏民俗》《*画报》……书看得越多,他对外边千变万化的世界越感兴趣。
现在,家里书房的书架早就不够用了,卧室、客厅、餐厅……犄角旮旯里能塞书的地方都塞满了书。
2 除贵州省外,其他省市区都跑遍了
第一次出远门是年到东北。为了省钱,高勇进只买了硬座票,坐了25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晚上在座位下面铺张报纸就睡下了。
年高勇进只身一人进藏。在这之前,他了解了大量的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知识,还买了藏语拼音教材,了解藏语发音。“在拉萨旅行的时候,我专门叫住一位蹬三轮车的当地人,给了人家车费,说你不用拉我,只教我几个藏语拼音就行。和人家学完后,终于解开了心中的谜团。我就跑到西藏人民出版社,买了一大堆关于西藏的图书。后来的旅途中,我因为会说一些简单的藏语,总是能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事,高勇进都很得意。
从西藏回来,他就开始计划第二年去*的旅行。先从留胡子开始,到出发前,他的胡子已经长到两寸多长。为了能与当地人简单交流,他又买了一本《汉维英俄四语词典》,把需要的维语抄录在一本小册子上,学习维吾尔字母拼读。在阿克苏到喀什的火车上,高勇进遇到两个少数民族老师,一个柯尔克孜族,一个蒙古族,她们看见他拿着小册子叨叨,就说你念两句我们听听,他随便念了几句,她们瞪大了眼睛连连点头,居然听懂了。
迄今为止,全国除贵州省外,其他省市自治区高勇进都跑遍了。和别的背包客不同的是,高勇进去哪个省旅游前,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语言,比如粤语的九声六调、比如云南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发音……在旅行和读书中,他还知道了语言里有喉音、大舌音、小舌音,法语鼻音多,意大利语单词尽是开音节,阿拉伯语字母在词前、词中、词后写法都不一样,俄语的单词分着阴性、阳性、中性,印度的印地语原来和巴基斯坦的乌尔都语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只不过用不同的字母体系拼写。知道得越多,他的思维越开阔。“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正大综艺》的这句广告词几乎成了高勇进的口头禅。当然,每次旅行回来,他都会带回大包大包的书,有时书买得太多,就半路邮寄回家。“我看的书都小众,碰上了一定要买,否则再也找不到了。”高勇进说。
除了买书,高勇进还要买当地的地图,到现在已经收藏了多张国内国外的地图。他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书架来放这些地图,每个省一个文件夹,每个国家一个文件夹。书架里已经插了五十多个文件夹。
不旅行的日子里,高勇进每个周末都要到省图书馆翻阅资料,直到把馆里1楼到6楼他喜欢看的图书大致浏览了一遍。书架上排列的史地类和旅游类图书,他一边看,一边做了大量笔记。图书馆出来就去南宫旧书市场淘二手书,也能发现不少好书,“南宫卖书的很多摊主都认识我。”高勇进呵呵一笑说。
3 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
高勇进在学校是地理老师。一说“地理”很多学生都头疼。东西南北还好说,什么湖泊、河流、气候、地形……太复杂啦。但高勇进的地理课,到课率非常之高。“听高老师的课就像听故事一样。”一位学生说。
前不久,因为知道他跑得地方多,一位开国学班的老师邀请他给小学生们讲一堂公益课,目的是提高孩子们的人文阅读兴趣。高勇进认真准备了几天,结合自己去印度旅行的经历准备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结果,报名人数太多,竟连续讲了三次。看孩子们这么感兴趣,家长们纷纷建议高老师开个“地理班”。“我给孩子们讲地理课,就是讲故事,我在外面怎么吃饭,怎么学语言,怎么看地图,怎么找旅馆。还有*的水果按公斤卖;义乌小商品城里好多东西只卖给外国人;广州海印桥边的贴满各种语言文字的电子批发商城,里面有好多亚非拉兄弟;二连浩特俄蒙商城成堆的地毯和琳琅满目的俄罗斯商品;买了乌兹别克歌手的光盘,阿克苏维族老板来个大拥抱,祝贺开张;红河口岸开门,蜂拥而来的越南小商贩;樟木口岸胸前口袋里装着大把百元大钞若无其事地走来走去的藏民;汕头小公园周围操着一嘴闽南话的摩的司机;加德满都大楼房檐底下抱着狗睡觉的流浪孩子;印度十字路口带着小妹妹跳舞赚钱的小哥哥;挑着香蕉担子的越南女子跟上你就说个没完……听我的课,孩子们没一个走神的,下课后,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人为什么就这么不一样呢?”一说起老本行,高勇进就停不下来了。
如何才能学好地理,高勇进说总结起来,必须先养成读图的好习惯。一手图,一手书,图文结合理解更容易。人文地理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考试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但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大纲、基础知识的落脚点。建议孩子们经常看电视(天气预报)、报刊、地图,多做填图练习和拼图游戏。
高勇进说,地理知识是个大杂烩,死记硬背的方法不可取,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各种书籍,多出去旅行。当然,旅行并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出门之前必须要做足功课。每一个旅行计划开始前,高勇进至少会做半年的功课。“只有从语言到风俗到路线都细细研究一遍,实地旅游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理解和体会到那个地方的美。”高勇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