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包头站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
山西晚报采访团在路上……
往期回顾
▼
出发!晋商万里茶路第一步,从武夷山下梅村启程!
揭秘|武夷山下梅古村为何成为晋商办茶首选地?
吴城古镇寻迹山西会馆,浔阳江畔犹见晋商余韵
在中国黑茶博物馆、“晋丰厚”商号,寻找晋湘茶缘
在古汉口,晋商遗迹曾遭劫难,“保寿硚”却绝境逢生
投票!在祁县,最具代表性的茶路地标是哪家?
过平遥|满城繁华背后,苍茫山林间茶路艰险
在介休|这样的琉璃牌楼!这样的流光溢彩!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金太谷!金太谷!
恰克图风云|榆次常家:传奇的兴起与落幕
大关帝庙:太原唯一!“万里茶道”遗产提名点
忻代走古城,风雪探雁门|重走晋商万里茶路
如果没有大同明代的茶马互市,会有万里茶路吗
杀虎口!杀虎口!雪满苍山诗满楼!
包头站
▲采访团来到乔家金街,
这里是百年前走西口来的晋商乔家在包头的商脉宝地。
复盛公
艰辛足迹见证晋商辉煌
包头城
偏僻村落变身经济重镇
“复盛公”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之一。当年,祁县人乔贵发在包头的西脑包从卖豆芽、豆腐等起家,积累了资金,在包头兴办起“复字号”的油坊、粮店、票号等。▲包头的财神庙,
乔家金街就位于包头市东河区
人气旺地财神庙与吕祖庙之间。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来到包头寻找晋商足迹,第一站就来到位于包头市东河区的乔家金街。这里是当年走西口来的晋商乔家在包头的商脉宝地,周边众多庙宇和谐相处,是包头市早期的文化、宗教、商贸聚集地。▲乔家金街
如今,东河区正借助“乔家”的历史文脉,在旧城改造中以“乔家金街”命名,改造北梁老城区,以提升东河老城区的景观效果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贵发山庄”所在地曾经是乔家旧址,现在已经看不到乔家当时的宅院,但在“贵发山庄”里的一角还记载着“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庄”的创业故事。▲在贵发山庄一角,
还记载着“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庄”乔贵发的创业故事。
清代,山西人走西口至口外包头者成千上万,其中雄居包头商帮之首的十大晋商持续时间长,资产雄厚,为老百姓所熟知。他们曾经在包头创造了晋商文化的辉煌,开发了内蒙古西部边陲,是包头由村落变为城镇的历史参与者。其中乔贵发就是晋商中的代表,乔家历经风雨坎坷,在包头苦心经营百余年。▲乔家金街的大茶壶。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经过大批晋商的努力,当时的包头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商业重镇”“水旱码头”“粮食、皮毛、药材的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前,把包头说成是我国北方地区商业经济中心,一点儿也不夸张,水路、旱路、铁路都在这里连贯,当年的兴旺情景可见一斑。▲乔家金街里摆放的乔贵发曾经使用的磨盘。
▲“南海子”码头,让包头成为“塞上水码头”。
乡愁浓浓
跨草原融汇晋蒙兄弟情谊
茶路迢迢
因晋商崛起塞上水旱码头
当年,南方办茶的晋商一路辗转回到山西,稍事休整后,带着印有自己商号的茶货继续北上。经忻州过雁门关到*花梁,眼前出现两条通往蒙古大草原的商路:一条经大同、阳高,过天镇“便行桥”,前去“东口”张家口;另一条是过大同“怀德桥”后,一路向西,经左云、右玉,去往“西口”杀虎口。走“西口”的商人,过杀虎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心还抖”,历经千难万险后到达包头。作为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交汇的交通要冲,包头无形中肩负着民族融合的重要使命。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包头更是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畜产、皮毛、粮食等商品的中转地和集散地,号称“塞上水旱码头”。在这里,万里茶路也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它与草原丝绸之路、西口文化完美融合共通,成为一条商业贸易的大通路。如果说晋商在南方产茶区的探索是一种创新,那翻越了千山万水以后的晋商,更多的是冷静思考。他们以包头为支点,将生意辐射内蒙古、*乃至蒙古、俄罗斯。11月23日、24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共晋中市委市*府、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山西晚报社发起并承办的“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仍在继续,采访团一行过右玉杀虎口后,来到内蒙古工业重镇包头市。望辉煌:勤恳创新的乔氏家族
在包头,从事对蒙生意的商人被统称为“旅蒙商”,且以晋商为主,其中晋中祁县乔家堡乔氏家族的经历堪称传奇。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在包头的走访就从乔家金街开始。乔家金街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财神庙与吕祖庙之间,是百年前乔家在包头的商脉宝地。▲包头乔家金街
“作为包头最早的商号之一,‘广盛公’的创立者就是乔家发迹始祖乔贵发。”穿行在乔家金街,包头文化学者、《老包头记忆》编撰者高凌云向采访团说起了乔家的故事,他说“山西人来到包头,乔家是必须要聊的话题。”清乾隆初年,乔贵发背井离乡走口外到包头,遇到太原清徐徐沟秦肇庆,一见如故,两人在西脑包合伙开设了草料铺、豆腐坊,生意十分兴隆。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他们在包头东前街购买了数亩土地,兴建了院落和铺面,创立了商业字号“广盛公”。乔秦二人苦心经营,“广盛公”稳步发展,但在一次生意中严重亏赔。乔家拿出多年积攒仍无力摆脱困境,所幸“广盛公”向来善待生意伙伴,信誉久著,众伙伴热情支持。三年之后,“广盛公”不仅还清全部债务,还赢利颇丰。清嘉庆二十三年,乔秦两家把“广盛公”改组为“复盛公”。历经两代人经营,到乔致庸出生时,乔家家境已经比较富裕。清咸丰初年,北方捻*和南方太平*起义,家族生意受到影响,乔致庸的大哥也一病不起,本来想以一介儒生终了的乔致庸不得不接手家族生意。从清咸丰初年到清光绪末年,乔致庸凭借自己卓越的商业才能在社会动荡、兵荒马乱的清朝晚期把乔家生意推到了顶峰。采访团随团专家、祁县晋商研究所所长田建介绍说:清道光九年,乔家在包头财神庙街西口独资开设“复盛全”。清同治三年,乔家又在财神庙街瓦窑沟口路西设“复盛西”。“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三大号皆下设典当、估衣、草料、粮店、钱业等不同业务的铺面,共十九个铺面,四五百名伙计。清咸丰年间,乔家在包头南龙王庙一带购置亩土地,设为复盛菜园,雇用本地人精心种植和管理经营,种植的时令蔬菜一度几乎垄断包头市场。乔家还在包头开设有复盛油坊,复盛兴、复盛和、通和长粮店,广顺恒、复盛锦、复盛协钱铺等众多字号。从清乾隆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乔家在包头的商号影响力遍及大街小巷,可谓“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它们渗透到了包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头城也几乎是环绕着复字号的商业网络而筑起。所以,才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一说。“复字号”称雄包头后,又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主要经营汇兑、存款、发行票据和代办捐款等业务。不仅如此,乔家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从福建武夷山办茶,后改从湖南安化、湖北羊楼洞一带办茶,在当地购茶山、设茶厂、生产加工各种茶叶商品,再经水、陆路长途贩运至全国各地及北方蒙、俄边境进行贸易。闻过往:挥之不去的晋商印迹
虽然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身处乔家金街,整齐的商铺林立,独具晋韵的青砖墙和飞檐斗拱的灰瓦顶映入眼帘,四梁八柱的砖雕、石雕和木雕,房檐下一串串大红灯笼,再加上听到的大多是类似山西方言的语言,随处可见的山西小吃店,仿佛身处山西老家。在这里,采访团一行见到了85岁的何怀义老人。年,何怀义的祖父何玉山从宁夏来包头闯荡,并且与人合伙开了“三义栈”皮毛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有多间客房,养了峰骆驼。”何怀义说,他的祖父和乔家曾是非常好的生意合作伙伴。田建告诉采访团记者,至新中国成立后,包头仍有复字号复盛油坊、通和长粮店等。年,乔家的包头商号开始进行清盘,东家们严守商规,维护信誉,无法收回的贷款放弃不要,出售各地商铺兑现储户存款,妥善安置各号伙友。年,“大德恒”“大德通”停业。年春,乔家经营了二百多年的包头商号全部关门停业。离开乔家金街后,采访团一行来到乔贵发当年发迹的西脑包,这里现在仅剩一座高大的照壁,在夕阳中巍然挺立。附近不远处是一片气派的小区,名为“贵发山庄”,小区内一处景观墙壁上写着:“昔日豆腐坊·今朝美山庄——乔贵发,山西祁县人,生于清代,家境贫困,青年时期于乾隆六年背井离乡走西口……”▲西脑包大照壁,
乔贵发当年就在这附近做生意。
当年,乔家“复字号”领跑包头商业,但在包头做生意的晋商,远不止乔氏一脉。翻阅史料,包头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晋商还有:定襄人梁如月创办的“如月号”(这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忻州智姓开设的永合成店;保德王家的甘草行西碾坊;代县上曲村人梁家的“复义兴”;河曲董家庄田氏兄弟的粮油行田油坊;太谷阳邑村杨家的“十大双”(即绒毛店“双发公”,驼庄“双盛亿”,旅蒙行“双盛和”“双盛恒”“双盛祥”“双盛裕”“双盛成”,珠宝店“双顺祥”,靴铺“双盛德”,茶庄“双盛茂”);闻喜裴家的旅蒙行“忠厚和”;定襄侍阳村人牛家的皮毛行“广恒西”以及代县李家河路店“复新和”等。“远离家乡忻代州,学会蒙话草地走。换回皮毛赚大钱,千里迢迢奔包头。”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年以晋商为主的旅蒙商人的情况。11月24日,采访团一行见到了84岁的晋商后裔郭孝英老人,他曾担任包头市邮电局*委书记。据老人回忆:以前的包头,有不少以商号命名的街巷,如“大顺恒巷”“永合成巷”“复聚成巷”等,还有“代州营子”“忻州营子”“定襄巷”等以聚居人祖籍地命名的街巷。“当年太谷商人来包头做生意,定坤丹、龟龄集酒是必带,所以包头以前还有条老胡同就叫‘龟龄酒巷’。”郭孝英说。郭孝英提供的一本《包头历史文献选编》中写到:包头原有九行十六社,其中的“蒙古行”“自康乾之世,汉人来包,与蒙古人贸易者,谓之蒙古行”,“为包商业发达最早之一,当清末迄民九以前,为此业最盛时期,每年营业总值有达三十万两以上者”,“业此业者以山西人为最,其运往蒙地之主要货物为砖茶、曲绸、布匹、糖味、生烟、鼻烟、米面等”。晋商辉煌的背后,是我们现在从书本、数字中无法感知的艰难。近年的时间里,他们庞大的驼队从绵延数千里的商路上走过,茫茫草原和戈壁上充满了艰辛与磨难,自然灾害、土匪劫道,还有语言不通,可谓“富贵险中求”,在一场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财富博弈中,晋商们凭借其智慧、勇气才得以站稳脚跟。问日常:息息相关的茶路繁忙
初冬的内蒙古,气温骤降。采访团一行来到了包头南海子码头,这里曾是包头的“官渡”主码头。入口处一块“流凌期间禁止通行”的牌子阻止了车辆的前进。步行入内,渡口边停靠着一艘作业船只,宽阔的*河河面上,大块大块的*色冰块顺着水流向下游流淌着。▲“南海子”码头,包头是“塞上水码头”。
南海子码头是从上游可达青海、甘肃、宁夏,下游可以到山西的保德、偏关,一直延伸至晋商的西大门碛口。每年的清明时节到立冬之时是水运高峰,来往的船筏川流不息。在水旺期间,仅南海子码头过往的船筏就达千余只,年运货量高达50万吨,运送的货物有皮毛、药材、粮食、糖茶、五金杂货、布匹等上百种之多。高凌云感慨:“毫不夸张地说,当年这里可谓千帆过尽,场面非常壮观,是当之无愧的水旱码头。”正因如此,包头也成了南方茶叶进入草原的一个重要环节。内蒙古当地有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对当地人有多重要?在牧区,人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顿满足饭”。每日清晨,主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若要有客人至家中,热情好客的主人首先斟上香喷喷的奶茶,表示对客人的真诚欢迎。一个距产茶区几千公里的地方,茶可以令当地人如此依赖,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万里茶路的作用,自然是功不可没。据史志载,清代初年,包头还只是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牧区。清康熙后期至乾隆二年,晋陕人“走西口”陆续来到此地,形成村落。随着商业的发达,带来了人口的集聚和城镇的发展。清嘉庆十四年,包头村改为包头镇,才渐渐有了城市的规模。到了19世纪40年代,在中俄边贸城市恰克图,茶叶已位列中国对俄贸易商品的首位。茶叶贸易的繁荣,源于草原民族对茶叶的巨大需求。茶叶不仅是生活必需品,还在贸易中充当货币角色,“行人入其境,辄购砖茶,以济银两所不通”。在草原上,“羊一头约值砖茶十二片,或十五片,骆驼十倍之”。包头市地方史专家张贵所著《包头史研究》书中记载:“通往恰克图的茶路主要从张家口经多伦至恰克图,亦有经多伦、库伦至恰克图。而多伦西行至包头亦为重要的茶路,俗语说‘东口到西口,喇嘛营(多伦)至包头。’”“康雍年间包头的旅蒙商开始将茶叶输往蒙古族驻地和俄罗斯。道光年间归化城(呼和浩特)大盛魁设三玉川茶庄,在湖南产茶地自采自制砖茶,其产的二四砖茶销至包头等地。”“包头存放茶业的货店有广恒西、复新和、义和永、义同厚等。经营茶等杂货的为杂货行,曾有商号源顺泰、德顺成、天合永、永顺恒、如月号等80余家。包头曾有茶庄双盛茂、仁和茶庄、福昌公、正大茶庄、复德和等。”年的万里茶路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会上,包头市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以及二连浩特市4座城市被列为万里茶路申遗节点城市,这也肯定了包头在万里茶路上的意义与地位。几句话里
满是深情厚意声声“好相与”
一座城中
遍布西口文化处处“晋味儿”
切源头:环境所迫的走出“西口”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有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潮:“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提及包头的历史变迁,“走西口”绝对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走西口”浪潮可分为两支大*,一支是经商作贾的“旅蒙商”,另一支是垦荒种地的“雁行客”。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尤其是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被称为“丁戊奇荒”。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不得不离开故土,再加上清康熙三十六年以后清*府取消“禁留令”,允许荒地边民通货贸易,准予晋陕农民口外种地,有了*策的扶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走西口”的行列中去。另一方面,“西口”外土地辽阔,沃野良田一望无际,蒙古民族的宽厚豁达也是主要的原因。草原人民敞开怀抱,接纳和包容了这些汉族同胞。这样规模的移民迁徙,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也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融合就是‘走西口’的晋陕冀等中原汉民族学会牧羊养牛、熟皮子擀毡、射箭拉弓,部分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学习耕种农田、圈养牲畜、烧火做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成就。”包头西口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漫漫西口路》系列作者潘复生如是说。念情分:地远情深的晋商后代
清光绪年间,郭孝英的祖父郭全和从山西晋中祁县张北村走口外谋生,后在祁县商人所开的“复聚成”粮油商号做掌柜。“那个时候走口外,已经不单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当时的包头已经是皮毛、粮食等物品的重要集散地了。祖父所在的‘复聚成’是市口店,是做粮食‘虎盘’的,买空卖空,有点类似现在的‘期货’生意。祖父因着山西人特有的精明远见和勤勉敬业,受到了东家重用,被人称为‘郭神仙’。他任掌柜期间,‘复聚成’很快成了包头较大的商号。”郭孝英说,“复聚成”东家对郭全和非常信任,给了他身股一股二厘,祖父自己也投资过粮油店。虽然身在包头,但郭全和一直心系家乡。听说祁县张庄的延寿寺破败,他带头捐资重建了延寿寺,寺中现存重建碑记至今可看到郭全和的名字;同时,他也记挂着同在口外的老乡,为包头东北门外整修祁太义坟捐资。郭孝英说,上世纪50年代“通和长”关闭后,许多山西籍的商人返回了家乡,但是他们一家因为继祖母是当地人,选择留了下来。年、年,郭孝英一家人曾两次回到故乡祁县,并于年向延寿寺献了铜匾和纪念刻石。从那之后,郭孝英和老家人一直保持着书信的往来问候。“也越来越懂得了‘地远情深血浓于水’的道理。”他说。▲采访团来到晋商后代郭孝英(中)家,
了解当年晋商的故事。
守文化:情深义重的山西相与
“山西的相与们,你们好!”11月24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见到郑少如时,这位84岁、精神矍铄的老人,用了这样的“开场白”。“相与”在山西方言里,一般指因往来熟悉产生的可靠朋友,对晋商而言,指的是生意伙伴。能讲出“相与”一词,足见郑少如对山西、对晋商的了解。年出生的郑少如,父亲是镶*旗满族,母亲为蒙古族名门后裔。郑少如自小热爱文学,年以高级农艺师身份退休,退休前一年组建了包头大漠文化艺术中心,出任理事长;年组建西口文化研究会,出任会长,后创建西口文化学说。同年,郑少如开始自费出版《西口文化》(双月刊)杂志,一直坚持到年,每期约8—10万字,0多册,信息量非常大。8年时间,郑少如的《西口文化》从历史渊源、社会发展、文化变迁、人文精神、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找到了理论依据及发展的脉络,寻根溯源,梳理了包头这座移民城的前世今生。《西口文化》的出版,受到了许多图书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