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工作者们是幸运的;
他们可以用美妙的镜头,
记录祖国的山川大地;
用光影,去演绎山水人文的美好;
见识过北方的雪域苍莽;
见识过南方小桥流水的诗意;
感受着大自然的*斧神工;
于匆匆时光中,
见证过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沧桑巨变。
《中国影像方志》由中宣部牵头、央视协助制作的一部大型纪录片,在全国各县(市)进行拍摄,计划摄制集以上,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科教频道晚上20:00*金时间播出。
北京三味书屋传媒也是幸运的,有幸携手央视,一同完成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的拍摄制作工作;成为十九大以来经济社会建设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与有荣焉。此番,央视联合北京三味书屋传媒踏上三湘热土,制作《中国影像方志--湖南澧县篇》。澧县,坐拥湖南省最大的平原,因地制宜,发展粮、棉、油、猪、鱼成为澧县五大农业支柱产品和特色产品,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油菜生产百强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全国葡萄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华诗词之乡”
引言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距今已多年,为中国最早的城镇。
史前文明的发展高地。境内的城头山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复原图景被制作成模型,以“中国最早的城市”为题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
物产丰富的资源宝地。澧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山丘平湖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拥有全省最大的冲积平原--澧阳平原的绝大部分。现代农业特色突出,盛产稻、棉、油及葡萄、桔柚,享有“鱼米之乡”“南方吐魯番”的美誉。
洞庭湖区的战略要地。澧县地处常徳、岳阳、张家界、宜昌和荆州五城的几何中心,距长江*金水道80公里,为湘西北地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境内有二广高速(二连浩特至广州)、枝柳铁路(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澧水航道等交通干道。津澧融城步伐不断加快,国务院批复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明确提出,要把津澧新城培育为洞庭湖区域五个中心城市之一。
得天独厚,资源丰富,是物华天宝之地。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华夏古老文明的汁液来。
REC今天就跟随我们的摄像机,与大家一同分享其中的几个板块。1
地名记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零阳县,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属天门郡,梁敬帝绍泰元年()始置澧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炀帝大业三年()废澧州置澧阳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改澧阳郡为澧州,隶属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复改澧阳郡。肃宗乾元元年。()又改为澧州,受武贞*节度。
年,朱元璋改澧州路为澧州府。太祖洪武九年(),澧州府降为澧州,并裁澧阳县入州治,属常德府。太祖洪武三十年,澧州改属岳州府。
民国元年(年),改直隶澧州为澧州行*厅。民国二年9月,废州为县,始称澧县,沿用至今。
2文化记
北京三味书屋传媒的摄制人员秉持崇敬的态度,用脚步丈量澧县的每一寸热土,截取历史长河中澧县的闪光点,用镜头穿越时光,记录历史影像。
澧县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更是红*征战驻守的重镇,两千澧县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老区,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红色文化是澧县记忆中一抹殷红的革命色。
北京三味书屋传媒摄制人员,怀揣着崇高的敬仰之情,将厚重的澧县红色文化,传递给每一位中国观众。
3名人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澧县英才荟萃。
古有周代将*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马伏波、晋朝尚书车胤、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和工部尚书李充嗣、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等;
李群玉及其诗集
今有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等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将以上现役*官15人。
这里还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南宋杨幺、钟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战澧州。
范仲淹
作为贡献了两千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这里还曾是红*征战驻守的重镇,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
贺龙将*
这样一座栖居在浓厚历史文化气息之中的生态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澧县人也构建起了他们传承历史并发展湖南人勇于开拓的精神气质。
北京三味书屋传媒倾力还原古今人文风采,让今之观众,与古今之名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交谈。
4非遗记
澧水船工号子是一种由地方小调转化而成的独特的劳动号子。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丰富的音调,复杂的节奏变化和多声部的音乐织体,是中国劳动号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域都有其富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澧水船工号子起于明代,旨在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为主题的一种音乐节奏较强传统民间音乐。。
澧水船工号子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比较通俗。,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极富代表性和意义内涵。
年,澧水船工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船工号子已经逐渐消失,一声声号子犹回荡在耳边,提醒人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5民俗记
澧县皮影戏是流行于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澧县皮影戏的艺术特点是:先以牛、驴皮为原料雕刻成各种戏曲人物和布景道具(俗称“皮影子”),然后将可以灵活操纵的皮影子贴近预先设置好的银幕(俗称“影盘”),通过灯光照射,使皮影子在银幕上表演各种舞台动作,同时配以唱腔、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戏曲演出。因其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而又能利用有限的屏幕和简陋的设备,表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出神入化的戏剧场景,给观众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故深受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的喜爱,成为澧县农村普及最广、老少咸宜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无论业余组合或者职业戏班,皮影戏艺人个个都是多面手,能操纵皮影子,能配音说唱,还能演奏乐器。
皮影戏的活动阵地主要在农村,过去多根据农事季节和民间习俗,为农家村民的喜庆、敬神、还愿等活动进行演唱,现在则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形象化的宣传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其他。澧县皮影戏的人物道白采用本县方言口语,音乐和唱腔则借用荆河戏弹腔南、北路,伴奏音乐也分为文、武两场,所用乐器与荆河戏相同,唯乐队阵容稍小,几乎全用民乐,故乡土风味更加浓厚。
6美食记
牛肉粉是澧县的传统名吃,其制作工艺精细,用料考究,选用牛肉、米粉为主要原料,再配以牛油、葱、花椒、八角、山奈、、草果、沙仁等配料,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制作出来的的牛肉粉肉烂酥嫩,粉滑绵韧,汤清味浓,辣烫鲜香。
“双龙螃蟹”是湖南澧县的传统名吃,近几年才名声鹊起的特色菜肴,其制作方法非常讲究,选用洪泽湖和牛奶湖的优质,一个一个清洗干净后蒸煮,再配以上等生姜、大蒜等传统香料,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最后是整形,通过整形后上桌的成品香味四溢、色泽金*、肢体齐全、个头大小一致,色香味俱佳。
千张又名“百页”,每页长40厘米,宽36厘米。制作流程为浸豆——磨浆——煮浆——杀卤——滤浆——点浆——浇制,前6道工序与打豆腐相同,只有浇制工序不同。道河千张最大特点是页片薄,一般的千张每千克约10页,但道河千张每千克可达20页,甚至30页。
道河千张产品远销长沙、广州等大中城市,中央电视台曾采访播放过大岩厂千张手工作坊的节目。《沅澧遗韵》《澧州文化之旅》《澧县志》等大型图书文集及国家、省、市报刊对道河千张均有过介绍。
张公狗肉……
六豆皮儿…
土鸡儿钵…
荣家河麻花…
糖油粑粑…
也是澧县当地非常有特色的美食,去澧县必需要品尝的美食之一。
后记发展服务业,升级制造业,保护好自然环境,解决好百姓难点、痛点问题,澧县在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人文环境和民生福祉方面的均衡发展,使其不负“九澧门户”的美名。近20天的拍摄,北京三味书屋传媒怀揣赤诚之心,踏遍澧县每一寸土地,秉持“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的理念,用心记录每一份人文美好、山川美景、地域美食。相信影像的力量,将澧县影像传递给全国观众。
本文出自-北京三味书屋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宣传片、专题片营销一体化理念,为*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全方位的视频营销方案,欢迎来电咨询.联系人:王老师--。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