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锡林浩特就是锡林郭勒
正解:很多外地游客认为锡林浩特市就是锡林郭勒盟,在这里告诉大家,锡林郭勒盟包括2个市(锡林浩特市和二连浩特市)、一个县(多伦县)、一个管理区(乌拉盖管理区)九个旗(正蓝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镶*旗、阿巴嘎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所以锡林浩特市只是锡林郭勒盟*府所在地,类似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一样。
误区二、锡林郭勒偏远落后
正解:经常看到一些购物平台,邮寄地址显示锡林郭勒盟偏远地区不包邮。其实偏远只是代表着距离,并不能代表落后,很多人一说偏远就会想到落后,实则锡林郭勒盟有两个对外口岸,一个是二连浩特市口岸,一个是东乌珠穆沁珠恩嘎达布其口岸,走的都是国际贸易路线。另外,飞机、火车、客运、四通八达,距离首都北京才公里左右,旗、县、市的城市绿化已经位列前茅,年均旅游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旅游胜地。
误区三、锡林郭勒都是草原,都住蒙古包
正解:锡林郭勒草原是驰名中外的天然草牧场,草原总面积2.95亿亩,占全盟总土地面积的97.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67亿亩。境内有全国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国际生物圈监测体系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草原覆盖面积虽大,但是也不是全是草原,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城市的建设在这片草原上飞速发展着,草原和蒙古包一样,都是锡林郭勒的生态特色,除了牧区一些传统游牧民,蒙古包现在是旅游住宿的休闲之选了。
误区四、锡林郭勒人都会说蒙语并且说的都一样
正解:这个听不懂的人,可能都会觉得说的一样,实则每个地区蒙语细节上是有差别的,锡林郭勒盟、赤峰方言相似,通辽、兴安盟方言相似,而它们中间也有着微小的差别的。就按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我做不到、我能做到”,锡林郭勒盟、赤峰地区人们用蒙语通常会说《得勒会、得勒呢》而兴安盟、通辽等地区用蒙语通常会说《夭老会、夭老呢》再有就是“小孩子”锡林郭勒盟、赤峰地区人们用蒙语通常会说《合乎合德》而兴安盟、通辽等地区用蒙语通常会说《?嘎》这种方言上的差距还有很多。
误区五、都会男儿三艺
正解:不是锡林郭勒人就都会男儿三艺,骑马、摔跤、射箭,真的就像钢琴、吉他、小提琴等才艺一样,是需要付出努力学习的哦!
误区六、顿顿饭都吃肉、喝酒
正解:古代传统游牧民族是真的那种过着游牧的生活,由于天气寒冷或一些自然因素,导致牧民需要食用大量肉食和烈酒,现在都已经21世纪了,牧民还是城市的人饮食习惯大大改变,酒、肉还是再吃,但更注重身体的健康度,会适量食用。
人生三看:看草原、看沙漠、看大海。看惯了大海的湛蓝深邃,看倦了沙漠的*沙漫天,是时候来到大草原感受它的碧草蓝天了。旅者总觉得草原无非就是去看草嘛,无需准备只需孑然一身,带着智慧的眼,享受的心,尽情享受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可是,有时候一些外在的不利条件对游者关于草原的印象也大大折扣,所以,为了不虚此行让我们一起看看影响观赏者都有哪些不利因素吧!
工具/原料物质:雨伞、帽子、防晒霜、防晒服、防虫剂、蚊香、较厚衣服、常用药类、花露水
心理:吃苦心理、反差心理、饮食不惯心理、
1.防虫
说起草原上虫子真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真心觉得爱好生物的人士不虚此行,我曾经在几分钟之内就抓到了满满一瓶子五颜六色的小虫子,之后为了不杀生就把他们做成了标本。因此当你漫步在深邃的草原里的时候,为了不打扰你的雅兴注意防虫哟!
2.防昼夜温差
“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虽说是描述*的昼夜温差,可是这句话同样也适合草原的气候环境。草原上天高云淡,昼夜温差较大,因此,为了防止身体的不适影响观赏的行程,建议旅游者携带较厚衣服,早晚穿多,中午防嗮。
3.防雨
草原上的雨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草原上的雨不像城市里的雨狂风怒吼之后乌云密布最后电闪雷鸣然后下起雨来。草原上的雨说来就来,现在看太阳当空照如果你看远方黑烟滚滚,那你就要马上的跑回房间,因为片刻暴雨就会降临。所以,雨伞是必须的。
4.防身体不适
大多数游客到草原来因为饮食等方面不习惯造成身体上的不适宜,这是正常的。在日常生活中口味较为清淡,但是来到草原上烤全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两者冲突是很正常的。
5.防磕撞
游客可能觉得诧异,为什么要磕撞呢?因为大多数去草原旅游住的是蒙古包,蒙古包较低,住习惯了楼房的人可能不太适应,走着走着就会忘记不慎磕伤额头是常有的事情。因此,要时刻注意。
6.防摔
去草原骑马是必须的,对于没有骑过马的人来说是比较危险的。旅客要听马倌的话,记住注意事项,紧急情况要冷静,不要慌张。只要你规规矩矩马儿会很给你面子的。
注意事项旅游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身体是第一位的。
如果游览过程中出现意外要及时求助,不要错失机会。
来源:走遍草原、锡盟旅发委
征集稿件送礼品即日起,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