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民族团结红心向党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
TUhjnbcbe - 2021/1/14 12:41:00

每到中秋之夜,月亮是又圆又亮。大家都知道月亮是不会发光的,是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折射出来的。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月亮就从不同的位置接受太阳的光,当月亮背向太阳一面转向地球,人们就看不见,这就是朔日阴历初一,当月亮接受太阳光的一面转向地球,人们就看见了圆的月亮,这就是望日阴历十五。中秋节正是秋分,太阳基本上是直接照到月亮面向地球的一面,所以中秋节这天的月亮看的又圆又亮

因为八月十五正好是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果子节、女儿节(嫁出去的闺女都十六归宁)、老北京俗称八月节、讨债节(过去老北京是三节要帐)、敬老节(过去朝廷这天有明文规定,送60以上老人拐棍儿和坐凳),小孩都叫月饼节。中秋节在东西汉已经有了雏形,不过那会的日子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在立秋那天。发展到唐代时,已经有了吟诗作赋赏月亮的活动。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把中秋节定为现在的阴历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是咱们的祖先对节气的变化经验。八月也是果子上市的时候,老北京这季节卖的果子以北方果子为主,有什么沙果、虎拉车、郎家园的脆枣(老北京三绝之一)、柿子、京白梨、沙果梨、荸荠、红白海棠、果藕等等。过去交通不方便,果局子南方果子卖的少,而且价儿都不便宜。

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准备过节的供品,供品有各种果子,除了梨什么都能用。还必须有切成莲花瓣的西瓜,过去中秋节还有护送西瓜吃兽头的习俗,传说古时有个怪兽,接长不短儿的就来到民间,吃人毁坏庄稼,这个怪兽的脑袋就长的跟西瓜似的,后来人们在八月节这天就有护送西瓜吃兽头的习俗。供品月饼只能用自来红不能用自来白,自来红是香油做的,自来白是大油(只能用来祭祖)。这天晚上,富户人家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摆上一个小矮桌,这是供桌。在祭拜月亮之前,家里人先举行家宴,搓一顿,主食是烙饼,烙饼是圆的。菜是什么菜都成,有钱的家就山珍海味应有尽有,穷老百姓呢,怎么也逮弄俩菜像个过节的样。吃完饭之后,月亮升起来了,这就可以祭拜月亮了。然后把从京纸铺请来的"月亮马儿“放在供桌后,还有的从饽饽铺买来的大月饼,上面雕着蟾宫玉兔的图案,这叫”团圆饼“,分量有30多斤。也当神位,祭拜完月亮之后,全家人分着就都给开了。家里的下人是不给的,因为这是自己家人团圆。贫穷的老百姓,是请不起月亮马儿、也没牌位,就冲着月亮作(音嘬)俩辑(音一)完事。还有的人家蒸一张白面红糖馅的饼,上面印上红花也叫“团圆饼”。有的把柿子苹果成对的摆上,取事事平安的意思。供桌上摆着香炉、蜡扦、花瓶,蜡扦上是红蜡烛,压着敬神钱粮(*钱、元宝、千张)。一个花瓶里插上毛豆枝,这是祭祀玉兔的,一个插上鸡冠花,这个象征月亮里的婆娑树。祭拜月亮时,由当家的女主人主祭,老北京有句话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后来就没那么严了,就是女的拜完了,男的拜。因为月亮属阴,说男的拜了不好,小孩拜就纯属是玩。祭拜完之后,把月亮马儿请到院中付之一炬,取散福的意思。月亮马儿大的七八尺长、三尺宽,中等的五六尺长、三尺宽,最小的一尺半长、一尺宽,颜色分红白*三种。都是木刻水印,神像印什么神像都成,不过下边都必须印广寒宫的桂树和捣药的大金兔子。

祭拜完月亮之后就是赏月了,赏月的习俗可追溯到魏晋时,晋书记载: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那会就有大臣穿着便衣,约上几个瓷器坐上小船,在大江中赏月。到了唐代,赏月玩月的习俗就非常盛行了,据说唐玄宗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做梦跑到月宫里做的,这曲子描写了月宫的仙境和仙女。到了宋代,在开封每到这天酒楼里全是赏月的王孙公子。一直到夜里,赏月的人还是意犹未尽,可见那会是多热闹。到了清代还有斋月宫、走月亮的习俗,小儿女膜拜月亮,在灯前嬉戏,这叫斋月宫。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月亮让人们如此崇拜,这就来源于咱们古老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嫦娥不是后羿的媳妇吗,后羿为老百姓除害,射掉了九个太阳,王母娘娘送给了后羿一包长生不老的神药,后羿不舍得离开嫦娥就没吃着神药,让嫦娥收藏起来。后羿有个徒弟叫逄蒙,这小子箭法学的不赖,可是心术不正,他得知后羿有这包神药之后,就想如果自己得到这药多好,吃了成仙。就趁着一天后羿不在,他鸭么翘动的来到后羿家,逼着师娘嫦娥交出神药,嫦娥为了不让逄蒙得到神药,迫不得已一仰脖,自己吃了。吃完之后立马就飞起来了,冲着那月亮就飞去,后羿到家一看媳妇不在了,一打听才知道怎么回事,思念媳妇啊。就让小丫鬟摆上供桌,放上嫦娥爱吃的各种水果,面向月亮遥祭妻子。解这起每到八月十五,后羿都要摆上供品,做月饼,面向月亮遥祭妻子,希望嫦娥能回家团圆。因为嫦娥偷吃了仙药,王母娘娘发怒,将她化为蟾蜍,就是癞蛤蟆。还罚她捣药。后来到了晋代癞蛤蟆的形象被玉兔所代替,这是人们审美的观念,不希望一个漂亮的女子化身是个癞蛤蟆啊,所以慢慢的神话就由玉兔代替癞蛤蟆了。

后来由这个玉兔,演变出老北京小孩的耍货兔儿爷。在明代就已经有兔儿爷的记载了,明代纪坤{花王阁剩稿}: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到了清代,卖兔儿爷的摊子到处都是,大人们买回兔儿爷给孩子们,小孩也跟大人学,把兔儿爷当成神位祭拜一番。最早的兔儿爷就是仿照月亮马儿上的玉兔做的,白垩其身,人立环臂,臂有提线,牵线两只胳臂就上下动换,好像捣药一般。光绪年间有看守太庙的两个旗兵一个姓讷、一个姓塔,闲着没事用太庙里的黏土做成戏曲模样的兔儿爷,大的三尺多,小的二三寸。还有各种什么狮子、虎、麒麟、象、马、牛、鹿等这些坐骑,背插纛旗。现在的兔儿爷基本都是这样的。

八月十五这天吃的主要就是月饼。月饼也叫宫饼、团圆饼、月团。关于月饼的故事可不少。说唐高祖李渊时,派大将李靖攻打匈奴。李靖是连战连捷,平定了匈奴,在拜师回朝的日子恰好就是八月十五这天,吐蕃商人也献上胡饼祝贺。唐高祖吃过胡饼之后,很是欢喜,望着月亮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然后赏赐群臣共食之。后来大臣们根据唐高祖这句话,把胡饼改成叫月饼,这也是吃月饼习俗的由来。还有的说月饼起源于太师饼(老北京细八件儿里有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把芝麻核桃这些传到了中国。那会管做出来的圆形饼叫胡饼,到了唐代,满大街都是做胡饼的摊儿,有一年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两人在啃月饼的时候,唐玄宗觉得胡饼这名不好听,这时杨贵妃望着月亮突然来了灵感,说就叫月饼吧。还有就是说元末那会,朱元璋起义杀鞑子,他的*事刘伯温发明的,元代蒙古人统治汉人,相当苛刻,十家要养一个蒙古兵,称之为“家鞑子”。民间还不准有铁器,两家人合着使一把菜刀,还逮用铁链子把菜刀拴起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在朱元璋的英明领导下,要驱除鞑虏复我中华了,他们把起义的时间地点信号,都写成纸条放在月饼里相互赠送,其时就是联络起义。到了中秋节这天,老百姓掰开月饼,看见纸条的机密文件,都抄起家伙(菜刀),大家伙一起杀鞑子。所以老北京还有句话:八月十五杀鞑子“。过去的蒙古人还真忌讳过中秋节,不过中秋节吃月饼。听内蒙当地人说,现在东北的蒙人(二连浩特、满洲里挨着俄罗斯一带的蒙古人)和草地蒙人(牧区一带、锡林郭勒、兴安盟一带的蒙古人),在八月十五这天还是不过中秋节,不过土蒙(呼和浩特、巴盟、土左旗、土右旗、包头附近土默特蒙古人)现在过中秋节。

老北京月饼主要分:北京月饼、广式月饼、和苏式月饼。燕京岁时记记载:月饼以前门外致美斋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这个致美斋(致美斋饭馆是山东风味)也是属于苏式的月饼。

北京月饼主要就是自来红和自来白还有团圆饼。广东月饼是清末民初那会有广东人,在骡马市大街的佛照楼开第一家广东的点心饽饽铺,不过那会北京人吃不惯广东味。苏式月饼也叫酥皮儿月饼,稻香村、稻香春、桂香村这三家也是

清末民初那会开在北京的。现在老北京的饽饽铺一家儿也没有了,到是这苏氏的南味的糕点还享誉京城。

中秋节这天,还有糊窗户纸的习俗,有的亲朋好友护送高丽纸糊窗户,一夏天风吹雨打的窗户纸也都糟了,就都在中秋节这天的中午换新的窗户纸,因为说这天的中午糊窗户纸,能把老阳儿留在屋里,一个冬天都暖暖和和的不冷。

當的三大爺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族团结红心向党内蒙古师范大学二连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