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对世界存有误会
文/王泽鹏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总觉得我妈有些无趣。
她口味清淡,喜欢喝茶,钟爱养生,每天晚上六点半准时打开中央电视台的养生节目。
那时候节目里说枸杞炖鸡有益身心,第二天的餐桌上就会出现一模一样的菜式。甚至每到周末,一定会熬浓鸡汤给我补身子,风雨不动。
我闹着说我不喝鸡汤,要吃麦当劳。她只好带我去吃,和我约好回来再喝鸡汤。
当我在麦当劳里讨好地递给她一根薯条,她摇摇头说不想吃时,我就觉得,
热爱养生的老妈,可能真的无法理解我吃垃圾食品时的快乐。
前几年回家,我妈伤了手腕,煮饭不方便,家里三餐全靠外卖。
一开始还偷笑说自己可以不用继续“养生”。
但因为在外面生活了几年,不到一星期,我就厌倦了外卖,怀念起我妈做的饭菜。
某天下午,我看到我弟拿着手机在点麦当劳,走过去抽走他的手机,说:“还没吃腻麦当劳?”他白了我一眼,说:“点给老妈吃的。”
我嘲笑我弟不了解我妈。
他突然意味深长地拍拍我的肩膀,说我才是真正不了解的那个傻子:“你不在的时候,我偷偷骗老妈吃过,她很喜欢的。”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我愣了半秒。
小时候我也问过她为什么不吃。
她皱着眉说:“都是鸡,鸡汤更有营养。”
我弟看我有些发愣,又补了一句:“她可能是嫌贵吧。”
他的话让我出神了更久。
我知道我妈传统而节俭,但我没想过她会节俭到这种地步。
所以那天以后,我隐隐感觉,或许我也根本不了解我妈。
于是开始偷偷去旁敲侧击,了解我妈的过去。
小姨说我妈十多岁的时候,兜里揣着十块钱,自己一个人到汕头谋生。
我微微一惊,问这怎么活得下去。
小姨不屑地看了我一眼:“你妈那时候可比你厉害多了。”
我爸说以前家里刚开店,人手不多,我妈能干三个人的活。有次隔壁抢生意的过来砸场子,我妈也没虚。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爸突然笑了一下:“然后没过几天,我们就跑去山西那边跟人谈合作。去外地的时候,你妈比我还兴奋。”
在我爸的描述里,那时候的我妈根本不懂养生,也不像我印象中那么无趣,对很多不同城市、生活都充满着好奇。
他抽了口烟,眼神有些闪烁,努力回想着:“不过,那好像是你妈唯一一次出省吧。”
我问为什么。
我爸看了我一眼,说:“因为你出生了。”
我爸妈早年在汕头打拼的时候没钱。
我的出生对于他们而言是压力,也是转变。
有了我以后,我妈收敛了脾气,时常与人交流“教育”问题。
那时候家里刚开的店,欠着钱,又要给我提供奶粉钱,压力倍增。
也曾让奶奶带过我三天,不小心让我从楼梯摔下来。于是我妈说什么也不肯,把我带回了家,不再去做生意。
大概就是从那时候起,她就习惯性地把钱花在她觉得该花的地方,也就是我身上。
她年轻时就四处奔波打拼,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当起全职主妇后,她的生活就真的只剩下柴米油盐,以及孩子。
其实她也有不习惯的时候,偶尔也提起说想要去自己干点活,补贴家用。但最后还是放心不下家里的孩子,这才专心研究起“营养”。
现在家里经济其实比以前好多了,只是家里的孩子也开始各奔东西。可能是家里晚上太空了,我妈前阵子突然说自己想去做做手工活。
我说:“做什么手工活啊,家里也不差这一点点钱。”顿了顿,我说:“等我以后赚钱了,给你开家店。”
她连连摆手说现在哪里还有精力开什么店。
我有些认真说,就开着玩嘛,等我赚够多钱的话。
最后
其实我以前总觉得我妈有点沉闷。
初中骑自行车上学,喜欢追公交。
回家时,我妈沉着脸:“我开摩托车都追不上你骑自行车。”
我那时认为,她很难理解我这种小孩子对自由的向往。
可当我知道她揣着10块钱就敢从家里杀到汕头时,我又有些恍惚地觉得,其实每个人都对世界的其他地方有过向往,即使是看起来只懂养生的父母。
年轻时,他们愿意用10块钱去*自由;
做父母时他们不敢,他们得想方设法,把每一分钱用在孩子身上。
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吃腻了麦当劳,他们却没吃过几次;
我们穿腻了许多衣服,他们却只有那几件;
我们买化妆品、收藏品,他们却偷偷给我们买营养品。
而我们旅游时睡过的许多酒店,或好或坏,他们也一次都没睡过。
这就是让我感到唏嘘的地方:
他们也曾经和我们一样,对远方充满好奇。
只不过我们出生时,这份好奇死了。
很多时候,我会看到孩子与父母发生争执,诸如去看演唱会、去旅游、去买一些昂贵的衣服和鞋子之类的。
我们们总觉得父母对我们不理解,固执而传统。
但其实,他们曾经也是我们,年轻而肆意。
他们也经历过他们自己那个时代的独立和骄纵。
所以我们觉得他们对我们不理解,或许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
仅仅是因为,他们老了而已。
编辑按
话说我妈年轻时,还没有“旅行”这样的概念。
所以她总把“旅行”当作在一个未知的地方,去狂、去野。
这其实很像“芬尼科技”的核心文化。
今年九月份,芬尼开启了“芬尼粉丝走天下——中俄蒙狂野之旅”的活动,带着一批独立自由、敢狂敢野的人,去中国二连浩特、蒙古、俄罗斯三个狂野之地旅行。
杂乱无章也加入到了这个活动。
而在活动的队伍里,我看到了一些“叔叔辈”的人。
看到照片的时候,忍不住觉得挺好的。
其实我一直都觉得,很多父母几乎没有考虑过自己。
孩子出生之后,他们就一直把视线放在孩子身上。
尽管偶尔也想过出去玩一玩,却总担心成为孩子的负担,于是不了了之。
但就“叔叔辈”去中俄蒙这三个地方,证明者:向往着远方的,不止年轻人。
正如芬尼所说,去狂去野,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的生活态度。
长按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