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最近才写完,想坐火车去莫斯科玩的可以参考一下我的游记。
有点担心于是当天五点多就起床出发了。因为是国际车票,不绑定身份证,所以进站只能走人工通道。
跟工作人员说是去莫斯科,工作人员就会要求查看护照跟车票,看完就能入站了。我这次是在二楼第八候车室,时间还没到,就聚了不少人。
车上都是指定座位,按车票上面的席位坐。硬卧是四人一间房,高包是两人一间房。我这次是15车6席,很遗憾是个上铺,不过还算宽敞。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我这趟旅程这个座位,其实是天选之人的位置了。
第一天都是在国内也没什么好讲的,总之先给大伙儿介绍介绍火车的情况吧。这火车是相当古老的车,车上的设备也非常老旧了。
之所以这么老旧,还没报废,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我想大概是因为牢固吧。简单来说就是各个部品都是又粗又厚,经得起折腾,看着能感觉到一股时代感。
房间里各个铺位都有夜灯,置物架,挂钩,挂杆。上铺的人可以把行李箱放到走廊上方的空间,下铺的行李可以放在床底下。这里有个小技术,下铺的床可以掀开,下面的空间一半是开放的一半是封闭的。
贵重物品丢到封闭的里面,然后躺上面睡觉,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然后房间据说冬天有暖气,夏天没空调,只能靠小风扇过活了。房间门可以反锁,此时只有列车员的三角钣手才能打开。然后门左上角还有个旋转铁块,旋转出来就能卡住门的位置,就算后列车员来了也只能开出一道小缝,碰到火车大盗也不用怕了。
每节车厢前后各有一个厕所,直排式的,脚踩冲厕,讲究。还有一个洗脸房,里面有三个V的插座(重点)。走廊上也有插座,但是只有48V,虽然我看到不少人在用但是我带着的matebook14的充电器是完全充不了电。全天热水供应,而且是用煤炉烧的,讲究。
走廊的窗户有三分之一是可以打开的,伸手出去感受时速70km的风,手感那个好。最后一节车厢的福利,可以拍前面的车厢
有几个别的车厢的年轻小伙专门拍来我这门口拍火车。朱日和站
路过朱日和站里看到不少坦克,想着该不会是要南下。同车厢的老哥比较熟悉*事,很淡定的说是因为国内的坦克比赛就在朱日和站举行。
虽然我经常单人出来旅行,但还是很擅长跟人打交道的。上车没多久就跟同车厢的两个老哥混熟,两个老哥说他们老板在高包车厢,四个人打算去浏览欧洲二十几个国家,说是工作出行。
虽然我很怀疑哪有这么好的差事,但还是挺羡慕的。其中一个老哥“莫斯科的酒店真贵,要四五千”我“四五千啥,卢布吗,挺正常的价格吧”老哥“人民币,这红场边的酒店怎么这么贵,我们在北京住的XX酒店只要两千,还包早餐”
我“…………”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有注意看时间表的人大概会发现,K3前两晚停站的时候特别久,这是因为出入国境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晚入境蒙古,第二晚入境俄罗斯。跟坐飞机类似,需要填出入境小卡片。二连浩特还需要换底盘,犹为花时间。到站后会有中国警察上车收护照,收完护照就可以出站去二连浩特街上逛逛。
我这个车厢人数跟票数对不上(结果是有的外国人一个人买了多张票),错过了下车时间。耽误了不少半个小时后本来可以下车,此时却上来几个警察。原来同车厢他们老板的签证出了问题,出不了境,同车厢的两位也得跟着收拾行李下车。
人与人的离别来得太突然了,我还没得及跟两位老哥道别他们就已经下车去了漫长的K3火车第一天。于是我不用花钱得到了一个单人包间漫长的K3火车第一天再次错过下车时机后老老实实在车里看火车换底盘全过程。
要怎么形容换底盘的工作呢,把车厢想像成集装箱就很好懂了。上图里面的橙色柱子其实是千斤顶,把整个车厢抬高,换好底盘再往下一放,OK,合体完毕。
等到接近十二点,出去逛的旅客全回来了,才总算开车了。但此时还不能睡觉,开不了一会入境了蒙古后立马又停,然后蒙古的警察上来收护照查车厢了。
此时我才发现床底下可以放行李。
等到半夜两点多,蒙古警察上来发回护照后,总算可以倒头大睡了。
真是非常漫长的一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