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赵东特约记者于立平图/记者马瑞祥
中蒙边境线分隔网两侧有相同的两丛老榆树。不禁让人想到,这一方水土真是“山水同脉,相邻一族”。
小编推荐
今年3月初,锡盟口岸办与阿巴嘎旗*府有关工作人员前往自治区口岸办,就推进那仁宝拉格边民通道临时开放工作进行了汇报对接,推动这一战略支点建设的具体实施。那仁宝拉格边民通道的建设,是我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实现自治区打造六道风景线具体目标的重要举措,是锡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项目、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实现兴边、富边、稳边的重要举措。该地区距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口岸的距离均为公里,历史上还有民间道路通行,曾经是双方牧民交易往来的通道、古官道、古商道。
据《阿巴嘎旗志》记载:官道胡日希勒扎莫,是一条从伊和呼勒(今蒙古国乌兰巴托)至多伦诺尔(今多伦县)的路。蒙古国的图希耶图汗和哲布尊丹巴活佛曾从此路经过。这条路从吉尔格朗图音花(今吉尔格朗图庙,边防十连驻地)东进入阿巴嘎旗,往南经宝格达乌拉东侧、昌图庙东、呼图勒乌苏、达嘎音俄勒苏(今浑善达克沙地)到多伦诺尔。
本次采访采风活动以历史古道为背景,聚焦当今阿巴嘎旗等地沿途经济*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等发展,书写边疆繁荣稳定重大主题,突出生态和稳定两个屏障、“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主题。
历史背景
多伦淖尔汇宗寺。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作“折卜尊丹巴”),蒙古语亦称温都尔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圣光明者)或博格达格根,是外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属格鲁派,于17世纪初形成。是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章嘉呼图克图齐名的藏传佛教四大活佛之一。
年,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击败葛尔丹后在多伦诺尔会盟,召集外蒙古三部首领与内蒙古各部的49旗王公贵族,礼哲布尊丹巴活佛为大喇嘛,管理宗教事务,共商国家统一、各民族共同发展大计。内外蒙古各部合辞请曰:“愿建寺以彰盛典”,决定兴建汇宗寺。汇宗寺由哲布尊丹巴活佛(一世)主持设计建造,历时20年(康熙五十年建成)。到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年)赐名汇宗寺,康熙题匾额、御书碑文为之记。其间于康熙四十五年(年),清朝册封章嘉活佛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颁发金印,总管内蒙古喇嘛教。此后呈内外蒙宗教事务分管格局。
宣统三年(年)11月,土谢图汗部亲王杭达多尔济在俄罗斯的支持下拥立八世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宣布外蒙古独立。
至今,哲布尊丹巴活佛经由阿巴嘎旗到多伦诺尔所走的官道(也称“*道”)线路,在当地牧民眼中依然清晰可辨。
6月15日至17日,由锡林郭勒日报社牵头,阿巴嘎旗旗委宣传部参加的“《中蒙古道》阿巴嘎旗行”主题采访(第一阶段)拉开帷幕。采访活动共经过一个苏木三个镇,总行程近公里,走访了29个采访点、21个采访对象。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那条古道的延展,把视线伸向远方吧。车勒山与车勒庙——部族回归的见证车勒庙遗址的墙基和遗物。
在阿巴嘎旗标志性地标成吉思宝格都乌拉山西北30多公里处,自西向东,一字排列有博日赤格乌拉、格斯格乌拉、车勒乌拉三座山。这里有一处古庙遗址,称作车勒庙。庙的选址十分讲究,北有山丘,顶部建有敖包一组,车勒山坐落在附近偌大的锅形平原的怀抱里。借助谷歌地图俯瞰,车勒山又如同一颗圆圆的大西瓜,围绕着它的边缘地带则散落着碎碎密密的西瓜片儿。车勒山的西侧,就是著名的格斯格乌拉,它也是圆形的,南面的都布兴乌拉缠绕着这两座山,真像一龙护二珠,都布兴乌拉的东首,活脱脱就是龙头!而从东面的自然公路上西望,在都布兴敖包南半坡下面,山形又恰似一个仰面而卧、头戴盔甲的将*,前些年已被发现者乌力吉巴图命名为别力古台神像,与成吉思汗卧像的宝格达山相遥望。
车勒庙位于那仁宝拉格苏木乌日根塔拉嘎查车勒山附近。据传说,天聪四年(年,明末),成吉思汗弟别力古台十七世孙扬古台卓里克图之子多尔吉由原驻牧地瀚海北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率部来归,定居在车勒山北庆格会赛音闪达,建车勒庙,是阿巴嘎旗境内兴建最早的庙宇,所以,在群众中有“老车勒”的俗称。
车勒山下传佳话——这里有一个经常救助牧民的边防派出所边防某部连队的营地院内,仍保存着一处古庙———吉尔嘎郎图庙,建于年。墙上的标语“高举马列旗帜,反对现代修正主义”应为“文革”时期的痕迹。
好不容易找到牧民李长林家雇的羊倌张翠明和老母亲住的“崩克”房,说起上个月自己因迷路走失、被众多边防民警、苏木干部和牧民群众出动营救的全过程,老人仍然止不住流泪。
5月14日中午11时许,锡盟边防支队那仁宝拉格边防派出所民警将走失一天一夜的老人应某送到了其亲人身边,受到了老人亲属的一致感谢和好评。
5月13日晚8时许,那仁宝力格防派出所接到指令:那仁宝拉格苏木乌日根塔拉嘎查张某的母亲应某于今天中午12时左右走失,家人多方寻找无果,于是向派出所请求帮助,寻找老人下落。
经历了17个小时的不间断搜救,终于在距离老人住所约30公里处找到了老人,这时所有搜救人员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随后搜救人员将老人安全送到家。当看见母亲安然无恙时,张翠明激动地对民警再三致谢。
阿巴嘎旗北部重镇上的新景旧观那仁苏木的顺达饭店是我们每次采访必登的打尖之所,这次发现饭店变样了,随意搭话一问,小老板李永喜回答说:“是啊,借着街道整修,我们也把饭店的天花板和地面换新了,这样才能赶上苏木的发展呀。”
漫步在那仁宝拉格苏木的街道上,印象最深的是两边店铺的门面牌匾,都是统一的蒙古文、汉文和斯拉夫新蒙古文,这一点细微的变化,正说明地方*府已经意识到把这个北疆小镇打造成为边关重镇的角色转换,工作超前做到位,在向北开放上先行了一步,与国际接轨了。一打听,这个苏木正是现任旗委书记哈斯巴雅尔同志亲自抓的联系点。
用土坯碹成的窑洞,大约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至今依然有人居住,住户多为内地移民。
乘兴去访问土窑洞房屋,一家主人樊泉来、范秀娥迎了出来。樊泉来今年66岁,已经在这座土窑洞房里住了51年了。这样的土窑洞房前后一共有4排,大约20多户,虽然破旧不堪,却仍然有七八户人家住在这儿。据说冬暖夏凉,有些老人尽管已经在旗镇里有了楼房,但到了夏天,还是会回到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每户的院落里都有一口铁把辘轳老井,他们在这里翻地施肥,浇水种菜,过得怡然自得。尽管*府已经在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给他们安排了安置房,但他们仍然没有搬迁,固守着老院,不知他们在期盼着什么,其实他们的内心也很茫然,只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情绪无法排遣,而这种心态在南北各苏木镇都比较普遍。
这里的牧民不锁家门在一处蒙古语叫做“勃日和”的榆树沟,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奇特的景观,在边界线的两侧,分别有一棵枝繁叶茂的硕大榆树,遥遥相望,真可谓是“山水同脉、相邻一族。”
路遇该旗*协委员、都希高毕嘎查牧民白乙拉驾车归来,他说:“两个国家的边民原本就是一家,有很多都有亲属关系,经常来往走动,就像走亲戚一样的。如果开通边民通道,那可太方便了!”
来到边防某部,大门口红字白底一副对联十分醒目——塞外寒风雕铮骨,边关皓月照丹心。我很喜欢这副对联,反映了守边卫国将士的家国情怀。这里过去是吉尔嘎郎图庙所在地,一条土路由此伸向草原深处,身旁的宫连长指着营地东侧不远说,这就是那条中蒙古商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这条古商道即将得以重启,这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巧合?
本来驱车拜访的是一家奇石人家,可是不巧,主人出门参加敖包祭祀活动去了,怎么办?总不能空手而归吧?正在犹豫之间,无意瞥见另外一家牧民,整齐的三间砖瓦房矗立眼前,虽然无人,房门却没有落锁,随行的陈姓司机很不以为然地说:“这里的牧民谁家都没有出门上锁的习惯。”出于好奇,趴窗张望,好家伙,虽然已经无人居住,但存货还真是不少,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顾不得许多礼节,开门入内,旧影集、奇石、野生动物标本、民俗家具、用品饰物,一一摄入我们的镜头中,聊补访人未遇的缺憾,满足了搜旧猎奇的兴趣,这才打道回府。
(编辑/于立平卢旭苏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