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鉴往惕来,走进晋商博物院
TUhjnbcbe - 2025/6/22 17:15:00
北京治白癜风的地 http://www.jk100f.com/m/

在太原的府东街上,坐落着这样一处建筑群,岁月流转千年,它的身份变了又变,从晋文公重耳庙到明清巡抚衙门,从昔日的督军府到今天的晋商博物院,历史的驼铃声逐渐远去,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朱红的大门推倒了我们记忆的墙,晋商博物院内四角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四周飞檐翘起,扑朔欲飞;筒板瓦布顶,细密排布,鳞次栉比,在阳光映衬下如水波般波光粼粼;孔雀蓝琉璃剪边,以蓝天为色,显示着对自然和苍天的敬畏。今天,我们一同就走进晋商博物院,沿着晋商的发展脉络,触摸晋商历史脉搏。

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历经几度风雨,如今的晋商博物院焕然新生,12万件展品向人们讲述着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

“天下晋商”序厅

在“天下晋商”展览的序厅,内部展出了一幅辉煌晋商五百年的史诗长卷图,非常壮观。这幅长卷高三米,长十八米,创作手法非常特殊,是由山西省老艺术家用了两千多幅经典的文献资料,一点一点手撕拼贴而成,这幅画卷展示了明清时期的晋商发展中遇到的重要节点,比如茶马古道上他们的生意往来。

在画卷的正中央展示的是,当时晋中地区一些票号的发展,比如画卷正上方汇通天下,说的就是山西乃至全国的第一家票号——平遥的“日昇昌”票号。在画卷的最左边,有非常显眼的三个大字“走西口”,当时的山西商人为了谋生,不得已要去出关走两口,到现在还留有一句著名的谚语“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

从明朝初期到民国时期初年,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晋商源流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炎黄阪泉之战,实现了华夏民族的融合,即华夏始祖;尧舜禹三都的历史脚步,串联起华夏文明的发展轨迹;商周汉唐宋元明清,三晋大地商品生产发达;精美绝伦的青铜器,见证了华夏文明根祖的博大和雄浑。晋商的起源与辉煌,从这个章节找到诠释和坐标。

山西孕育出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有励精图治的帝王君主,又有德才兼备的文臣名相;既有横刀立马的猛士战将,又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家;既有经商理财的商贾鼻祖;又有海内最富的晋商群体。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前三位的人物计然、白圭、猗顿均为山西人。这些人文基础构成晋商崛起的文化基因。

海内称雄

晋商上承华夏数千年文化之余脉,适逢设立九边军事重镇防御体系之所需,首得明朝开中制之机遇,顺时取势,迅速崛起,称雄海内,开启晋商持续五百年辉煌的先河,以如椽巨笔书写晋商史诗般的神话。

据史料记载,在九边重镇当中有非常多的军事和战马,如此多的人和马就形成了很巨大的军需消费市场,对于地处边塞的山西商人来说,就迎来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

在明朝洪武三年,当时山西有一位行省参政,名为杨宪,他上书朝廷,建议可以实行开中制来缓解军需问题。那么什么是开中制呢?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以粮换引,以盐养兵,就是商人先把物资和粮食运送到边疆,之后他们再根据所运粮食的数量,跟朝廷换取盐引。

在古代,盐引相当于是政府派发给商人的食盐经营许可证,有了盐引,商人就可以到盐场去领取食盐,然后再到指定的市场去销售,来赚取高利润的差价,这样一来,商人赚到钱,政府也解决了军需问题。

翻开浩瀚的历史长卷,晋商崛起于明初盐政的“开中法”,晋商以“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的雄健步伐,朋合为帮,利以义制,傲视群雄,创造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商业奇迹,晋商文化博大精深、风采璀璨。

山西有三千年的货币发展历史,从货币产生之时起,就带有多姿多彩的丰富文化内涵,商周时代的贝比,春秋时代的“空首布”、刀币,秦汉以后的方孔圆钱,反映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蕴含着古代先民的工艺智慧和财富梦想。

汇通天下

“一纸之信符遥传,百万之巨款立集”。道光初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横空出世,创造出一种充满商业智慧的全新交易流通方式,卓然傲立于金融界。

随后山西票号如雨后春笋,遍及大江南北,构建起全国乃至海外的金融流通网络。晋商票号在百年兴盛的岁月里,汇兑数百亿两白银,没有发生一起假票冒取之事,票房管理之严密和智慧令人惊叹。

晋商票号辉煌的背后,是至今仍然闪耀着时代价值的制度创新。这里最根本的是,有一位对当时的世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和理解、充满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博学鸿儒的参与。站在世界大师的肩膀上的制度创新,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时人有评:“数百年来,中国商业之盛,莫过于山西票商”。晋商进入极盛时期,跃居海内最富。

一本本字迹工整的发红账本,由几十个算盘组合而成的算盘阵,大小不一的银子组成的元宝阵,在晋商博物院展出的汇票、钱币、玉器、印章、天平、茶具、典籍、墨宝、照片、字画等12万件文物,勾画出了晋商真容。

万里茶道

曾经有人说,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中国就已经有茶叶的出口的历史,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他们必须靠饮茶来消食化腻。

输入到俄国的砖茶均来自中国的南方,而经营者却是非产茶之地的晋商。茶叶之路,是清代初期由晋商主导开拓,横跨欧亚,繁荣了两个世纪的著名国际黄金商道。

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公里,其中水路公里,陆路公里。

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长约公里。在中国茶叶史、东亚运输史、东方文明史和国际贸易史上都是流光溢彩的千秋伟业。

明清晋商的历史长卷,是一篇敢为人先、创造辉煌的英雄史诗,是一曲义薄云天、诚实守信的人格礼赞,是一部经世济民、儒贾相通的壮美篇章。

漫步在庭院中,你会被这里的一砖一瓦慢慢浸染,商路遥远,汇通天下;称富海内,名闻天下。晋商的辉煌虽然已经远去,但是山西商人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至今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文字:黄琳

航拍:范勇

摄影:黄琳、曹雯雯

1
查看完整版本: 鉴往惕来,走进晋商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