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二连浩特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二连浩特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将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创建工作中开展两年来,各项工作取得成效。年5月对全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情况开展自评工作,并将自评报告上报自治区旅发委;并成功入选自治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现场检查验收单位,8月24日—25日自治区专家组队赴二连浩特市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进行现场检查验收。
政府主导推动形成全市发展合力
一是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和《二连浩特市全域旅游创建任务分解表》,将具体创建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建立联络督查机制,定期通报情况。并把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二是创新改革机制体制。成立“二连浩特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简称“旅发委”),增加内部科室,设立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局,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警察大队,旅游综合执法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完成《“十三五”全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二连浩特赛乌素特色旅游规划实施方案》,目前全市正式启动多规合一。
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建设完成二连浩特市首家集城市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除为游客提供旅游集散和咨询服务外,还可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二是结合城市出入口,合理布局城市旅游驿站。在城市南侧国道入口处建设南市门旅游驿站,在城市东侧国道出入口处设立东旅游驿站。并在南市门旅游驿站两侧修建栈道、骑行道等休闲场地,既是游客咨询驿站,也是市民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厕所革命取得成效。三年来,新改建厕所98余座,其中旅游厕所43座,达到3A级厕所13座,全市公共厕所水冲式实现全覆盖。创新管理方式,引进专业公司管理公共厕所,并安装生物除臭设备优化厕所环境。四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恐龙博物馆、国际会展中心、市图书馆投入使用,建成网协气膜馆等各类文体活动场馆73处,开展文化惠民下基层演出余场。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城市旅游环境更加和谐
二连浩特市近两年重视城市绿化,加大生态环境恢复保护投入。两年绿化投入4.2亿元,占当地GDP15%;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2.63%,人均公园绿地22.27平米。提升道路交通环境,新修市区通往旅游景区旅游公路专线11公里;完成G线二连浩特至满都拉图段公路建设;完成G—赛乌素嘎查、苏吉嘎查穿沙公路和格日勒敖都苏木3条农村牧区公路及G—西北红奶牛村乡村接待户公路建设;旅游乡村公路通畅率达到%。定期开通市区至景区旅游公交专线及市区至赛乌素乡村旅游公交专线。
推动“旅游+”战略打造四季旅游产品
做足“旅游+”文章,推进旅游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二连浩特作为中蒙教育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在“旅游+文化教育”方面成效显著。通过打造高品质大型实景剧《天骄传奇》,增加旅游看点和亮点;与蒙俄联合举办“茶叶之路”文化节、青少年夏令营、中蒙俄“茶叶之路”自驾游等活动;中蒙足球赛事渐成品牌、中蒙国际那达慕被评为自治区特色品牌活动、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升级为国家级活动。推进“旅游+康养”,开发老年旅游、医疗旅游两个市场,推动健康疗养、异地养老与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医院设立蒙古国患者接诊“绿色通道”。推进“旅游+乡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培育特色村镇,使其成为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成为城镇居民休憩的新去处。旅游+航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积极拓宽中蒙俄跨境旅游市场,随着国内、国际旅游包机的开通,架起了旅游合作的空中走廊,打造国际旅游产品。
创新旅游营销手段扩大宣传推广范围
设立专项宣传营销经费,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方案。借助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