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年底,蒙古国妇女人数多于男子,约有3,,人,其中男子:1,,人,占49.4%;女子1,,人,占50.6%。
在蒙古旅行十天,我们感受最深的,除了吃得油腻的羊肉,就是这里的女人“宠夫”现象,按照行程安排,我们先从两方面说一下:
首先,扎门乌德的女商贩宠夫。
Zamenud是蒙古的一个小城,人口只有八千左右,但是这个不大的地方很快富裕起来,它依靠中国的二连浩特,承担了蒙古国80%左右的水果和蔬菜进口。
每一天早上,你都会看到成群的破旧篷布吉普车,老嘎斯车的排长队等着到二连口岸进关。
他们是扎门乌德的常客,一周卖出三到两次货,从二连买来矿泉水、可乐、方便面、茶、毯子、太阳能板和其他各种生活用品,然后从扎门乌德的小店发运到蒙古各地。
二连的导游介绍说,扎门乌德是蒙古少数男人比女人多的地方。但我们发现,来店里买东西的扎门乌德人大多是女性,而且已经结婚了。这是为什么呢?
导游员介绍,在扎门乌德,外出经商的大多是妇女,男人们都在家,三两个人喝酒、打牌。她们没有做家务,照顾孩子,也不愿陪老婆逛街。
这一风格,是由于传统的原因造成的,以前有羊群的时候,男人负责放牧,男人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体,现在扎门乌德成了商业城市,做生意赚钱多,人们不再过游牧生活,但是大男子主义的习惯还没有改变。
漫步扎门乌德时,导游告诉我们更有趣的一点:蒙古男人都是小心眼儿,他们自己喜欢拈花惹草,却不允许自己的儿媳与任何男人亲近。对他们来说,让媳妇出去打工挣钱是很有面子的,也很有气派的。
女的赚钱,男的花钱,这感觉很奇怪,但是在Zammenud,这看起来很正常,你感觉不到这些蒙古女性的不快乐,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二是乌兰巴托的高学历女孩宠夫。
假如说在扎门乌德,我们所遇到的宠夫现象是一般低学历状态的特例的话,那么到了乌兰巴托,我们就有了不同的认识。
北京大街,乌兰巴托最有中国特色的主干道,是我们免费援建的。在这条街上有中国大使馆,正对着大使馆,有一家不大的旅行社,里面推荐的导游一般都会讲汉语,我们就是从这里找的导游,感觉很放心。
导游员是蒙古科技大学的在校学生,女生长得不高,相反,有些韩国风格,她能说流利的英语,汉语只能说还凑合。她介绍说,她姓祁,属于名门望族的大乞丐,她的家人以前都在草原上放牧,后来逐渐迁移到乌兰巴托。现在她有两个弟弟,他们一家住在郊区的棚户区里。
天天早上,她和母亲出门,坐免费公共汽车上学,母亲到乌兰图勒市场去摆地摊,乌兰巴托最大的自由市场就是乌兰巴托,母亲卖的东西很有特色,是从棚户区的牧民手中收购的旧物品,买主大部分都是从中国专门赶来的人,所以收入不低。全家人都靠这些收入过日子。
祁导说完,顺手从包里翻出一张唐卡,一个佛像擦拭,我们以为这是她送给我们的小礼物,赶紧接过来,玩儿了一下,女孩说:太便宜了,每件块吧。在蒙古,1元人民币可以换图左右,算下来图还不到15元,钱不多,但是这钱花得措手不及啊。
接下来的行程,我们问祁导,你爸爸和弟弟每天都干什么?她严肃地说:到乌兰巴托来以后,羊群都卖了,爸爸们过去放牧,现在什么也不做,在家玩。
走了好几天,我们发现祁导非常看重钱,除了卖唐卡,擦佛像这个小东西,还卖牛肉干,奶酪等,更有趣的是,她还负责帮我们寄回。
我们好奇地问:“你怎么花的钱啊?这是给家里的吗?”祁导摇摇头说:“要赚钱就得给男朋友买。”那个男人给你买了什么东西?然后我们继续问,“要追上他很难,怎么能让他再花钱啊!”祁导的话让我们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蒙古找女朋友也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