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蒙古国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如今,当你漫步在首都乌兰巴托的街头,中国的痕迹已然难觅。从文字到器物,从装饰到建筑,独立后的蒙古国经历了一场全盘俄化,即便是在苏联解体0年后,它仍然被苏联的“包浆”所笼罩。然而,在蒙古国存在一类地方,让人仿佛回到了中国——那就是超市。
蒙古国的超市简直就像从中国复制过来的一样,从布局到装修,再到产品,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制造。除了售价与中国不同之外,其他方面与中国别无二致。中国的泡面、水果、大米、蔬菜、小电器、饮料、童装……在蒙古国的超市,除了本国的牛羊肉和羊绒制品,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
那么,为什么在对中国怀有敌视和反感的同时,蒙古国却在拼命进口中国商品呢?这或许是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但现实的道理却在大炮的射程之内。不论是主义还是意识形态,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具说服力的依然是现实利益。
蒙古国缺乏制造业,换言之,它没有工业基础。除了采矿业和羊绒制品业,蒙古国几乎没有其他工业。就连制造卫生纸和方便面这样的小商品,也是力不从心。我曾在返程途中遇到一个来自大连的人,他所在公司主营电梯业务,每年从中国运输电梯到乌兰巴托,再进行安装调试和后期维修,创造数千万元的流水。考虑到蒙古国的人口只有00万,这无疑是一笔庞大的生意。我问他,为什么蒙古国不自己制造电梯,安装电梯呢?这位东北大汉笑着回答说:他们?他们能吗?
这正是现实。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寥寥无几,而蒙古国既没有技术积累,也没有人口红利,怎么可能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呢?没有工业体系,就不得不依赖进口,而中国制造不仅价格便宜、品质优良,而且运输成本低,自然成为蒙古国最为理性的选择。
为了确保吃饱喝好,蒙古国必须依赖中国。即使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明朝,外蒙古地区的居民也必须依赖明朝商人的货物来维持生计。许多人误以为蒙古人主食是牛羊肉,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便按照现在的情况,蒙古国的人羊比例是1:20,00万人口、万头羊,蒙古国人每天吃羊也难以满足一年的需求。
蒙古人的主食依然是米面粮食,例如包子、烧麦、奶粥,而这些农产品并不在草原上生长。这些农作物是南方农耕区的商人运到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的。此外,草原上并不种植蔬菜,而蔬菜和茶叶是蒙古人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而茶叶,则是中原汉地的特产。
蒙古国,作为草原之国,决定了它在饮食上需要依赖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过去是茶马互市,现在是以牛羊马换取蔬菜水果。无论是铁器换取粮食的时代,还是如今以煤炭换取粮食的时代,蒙古国与中国的生存逻辑并没有本质变化。
在我离开二连浩特时,看到蒙古国商人推着一箱又一箱的茶饮料,不禁让我联想到百年前库伦的茶马市场。时代或许已经改变,但生存的逻辑却并没有本质变化。
在一次旅途中,我遇到一个在乌兰巴托长大的华侨。他告诉我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别看乌兰巴托是个俄化的城市,其实,这座城市是中国养着的。蒙古国不就是给中国送羊吗?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蒙古国就是中国在北方养的羊。”
对于这个观点,我保留了一些疑虑。但蒙古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毕竟,00万人口的国家,如何可能实现自给自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