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红海区域的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更多国家选择绕行以避免风险,位于亚洲东部的韩国开始寻求新的通往欧洲的运输路线,中欧班列为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韩国的外贸现状颇为困难,急需寻找新的对外贸易通道。随着也门胡塞武装在红海持续的打击和扣押商船行为,尽管美国和英国联手对也门进行了多次空袭,但仍未能遏制胡塞的行动。美英两国采取了多种手段均未奏效,甚至美国请求中国向伊朗施加压力以制止胡塞的行为。显然,红海的不稳定局势已让美英感到极大的紧迫感,红海航道的安全无法保障。尽管胡塞方面声称仅针对与以色列有关系的船只以及美英等国的商船,但大多数国际航运公司仍不愿冒险,选择通过非洲的好望角绕行,导致海上运输成本急剧上升,运费水涨船高,使得许多航运公司叫苦不迭,特别是地处东北亚的韩国,其外贸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韩国与中国不同,没有广阔的领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内需市场的弹性和潜力有限。韩国是朝鲜半岛上的小国,国土面积只有10.万平方公里,不及山东省大,仅占半岛总面积的45%,人口约为.8万。虽然韩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但其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出口占GDP的40%以上,中东、拉美、欧盟是其最重要的三大出口市场。此外,由于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韩国对外部的能源和材料高度依赖。
在正常情况下,海运是韩国的主要出口方式。然而,红海危机的持续已迫使韩国航运公司选择绕行好望角,这使得原本45天的航程延长至六七十天,增加了海里的路程。随着路程和时间成本的增加,绕行的运费激增至原来的6倍,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三星等大型企业的原材料供应也出现了短缺和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长此以往,韩国的经济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下,韩国意识到寻找新的运输路线的重要性,他们将目光投向了中欧班列。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已经派出代表与中国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希望能将货物从仁川通过黄渤海运至山东威海港,再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在正常情况下,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远高于海运,但由于受红海局势的影响,目前韩国通过海运到德国的费用已高达美元,而中欧班列的费用为美元,两者的费用差距已不大,且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至少缩短了三分之一,显然,韩国正将中欧班列视为未来的新选项。
韩国并不是第一次使用中欧班列,去年就已通过这条路线运输了3万个集装箱。如今,韩国更加重视这条运输通道,预计未来通过中欧班列前往欧洲的列车将会增多。
不仅是韩国,欧洲的许多进出口商也将目光投向了中欧班列,在年年初,中欧班列的咨询量翻倍,订单爆满,说明过去不被看好的中欧班列,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其价值正在迅速显现。
中欧班列是我国自年开始建设的一条跨境物流专线,起点覆盖天津、浙江、山东、上海、江苏、广东、四川等多个省市,连接国内铁路网,分为东中西三条路线,通过天津、二连浩特、霍尔果斯、阿拉山口、满洲里五大口岸出境,经过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最终抵达欧洲。截至年底,已开通82条专线,连接欧洲24个国家超个城市,运输网络几乎覆盖整个亚欧大陆。年,全年累计开行列车达到1.7万列,发送标箱达万。作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重要标志,中欧班列从最初的国际质疑到现在的繁荣发展,不断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的韧性和活力,许多国家也开始认可中国的远见卓识。
毕竟,中欧班列不仅运输时间短,安全系数也高。海运自古以来就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和地缘关系,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关键水道。历史上,为争夺这些水道的控制权,曾爆发多次战争,如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为控制苏伊士运河与以色列联手对抗埃及。此外,也门胡塞在红海南端的商船打击行动显示了海上运输的安全隐患。随着海运业的供需不平衡、水道拥堵及塞港问题日益严重,很容易引发供应链危机。
而中欧班列途径的国家和地区,在与中国建立的互利共赢合作框架下,其安全性远高于传统海运航线。这次红海危机足以证明中欧班列建设的决策是正确的。此次事件也让更多国家看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国家参与中欧班列。虽然中欧班列的运力尚不能完全代替海运,但中国的初衷是为跨境贸易提供一个新选择,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当下,中欧班列将继续作为中国的国际名片,开拓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