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莫斯科行动》的电视剧,让很多人想起了曾经的往事。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由于激进的私有化进程导致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市场商品匮乏。而此时,已经历改革开放十余年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尤其是服装鞋帽、钟表、家用电器、文具等轻工业产品,因价格便宜、款式新颖成为俄罗斯人眼中的抢手货。
这样的国际背景,滋生了一大批中国到莫斯科的“国际倒爷”。当时还没有发货渠道,只能通过火车自己带货过去。走一趟货打火机可以带几十万个,三四十件一包的皮夹克包裹可以带上一二百包。那时去莫斯科的“倒儿爷”生意火爆得很,只要是从国内带去的东西基本全能出手,而且利润极高,比如从白沟批发的皮夹克,一件进价也就一百多元,可在俄罗斯能卖到三千卢布(折合人民币六七百元)。
于是,原来列车员比乘客多的神秘列车变成了流动的货摊。火车一进入俄罗斯境内,只要一停车,“倒爷”们就在车窗口卖货,经常是车还没到莫斯科,货就卖完了。一般,这些跨国贩运的“倒儿爷”们平均一个月跑一个往返;生意紧俏,一个月就要跑两趟。他们带着货从北京坐火车到莫斯科,再从莫斯科乘飞机赶回北京,一边备货,一边套购黑市车票,马不停蹄,穿梭往来。最初车上没有行李限重,包厢里乃至过道上堆满了货物,这些国际“倒爷”没地方休息,就倚靠着货物站着睡觉。
剧照来自《莫斯科行动》俄罗斯人在抢购中国商贩带来的东西
在莫斯科做生意,都用卢布交易。回国时,“倒儿爷”们用一部分现金购买俄罗斯的贵重首饰、香烟、药材等,回国继续倒,大部分则兑换成美元,藏在货物里、皮鞋底子里、皮带夹层里带回国。当时俄罗斯外汇管制较严,个人无法将美元汇回国内,火车也就成了将美元携带出境的唯一渠道。
当时,在国际“倒爷”中经常有人说,“去趟俄罗斯,回来买辆大奔驰”,甚至,还有“罐头换飞机”的说法。
创造“罐头换飞机”神话的人叫牟其中,是那个时代诞生的传奇人物。当年他用国内大量的轻工产品,从前苏联换回了四架M民航客机和相当于一架飞机价值的航空器材,可谓名噪一时,不过此人后因诈骗罪锒铛入狱。
而这些国际倒爷乘坐的列车,就是K3国际列车。
K3次国际列车是新中国成立后开行的第一趟涉外列车,年开始运行。这辆列车从北京出发,前往国门二连站,然后进入蒙古境内,再途经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最后到达目的地莫斯科。整趟列车全程公里,运行小时41分,是中国运行路线最长的一趟列车,有“中华第一车”之称。
但是这趟列车有个极大的漏洞。按照规定,中国乘警在二连浩特列车出境的时候就要下车,俄罗斯的列车上没有警察,一旦出了事,需要途经地的警察上车处理,这就给不法之徒留下了作案的空间。而且,按照俄罗斯的法律,嫌疑人只能拘留四个小时,如果没有受害人指认就必须放人。中国商人被抢之后当面对质时因为害怕报复,经常不敢指认。久而久之,俄罗斯警察就不太愿意管中国人的事情。于是,犯罪分子就以为中国警察管不着,俄罗斯警察不想管,抢劫起来毫无顾忌,无法无天。
K3国际列车资料图
K3列车早在年5月26目特大抢劫、强奸案发生之前,已经是“臭名远播”。年以来,在3国际列车上和俄罗斯境内发生过多起中国人抢劫中国人的案件。年3月中上旬,南京某工厂一位女工会干部出访莫斯科,在六天六夜的旅途中,这位江南女子先后被十名劫匪轮奸了三次而无人相助(“3·10”特大轮奸案);4月26日,南方某单位一位停薪留职的女员工刚踏上莫斯科车站,便被一伙中国劫匪挟持轮奸了(“4·26”特大抢劫、强奸案)……犯罪分子横行霸道、气焰嚣张。许多往返于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中国旅客用铁链将包间的门锁起来,吃喝拉撒睡全在里边,六天六夜不敢开一下门……
不断发生的案件在当时已经引起了中俄各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