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香港 广州购物中心有“三大缺陷”联商
据粤港信息消息 10年前初次到港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太古广场大堂里一位长发飘逸的女子,气定神闲地弹奏着钢琴。中环白领们在悠扬的乐声中漫步购物的自在神情,勾勒出“东方之珠”购物天堂的美丽线条。其时,被誉为广东购物中心典范之作的广州天河城尚在“娘胎”腹中。
10年后的今天,这棵位于港岛金钟地铁出口上的长青树已开枝散叶,育出了太古城,结下了又一城;而以天河城为样板,一场波及珠三角的造MALL热正在兴起蔓延——规模一个比一个大,出手一个比一个阔绰,口号一个比一个响亮。
这些珠三角的造MALL者,没亲身观摩过香港太古广场的恐怕为数不多。历尽10年香港经济气候的骤晴骤雨,太古广场以其别具匠心的设计布局,稳健有序的租赁经营,细水长流的租金回报,俨然已成为内地购物中心同行必定朝拜进修的“圣地”和学堂。
一样种子两般果实
同行的广州中华广场总裁欧小卫便是三番四次亲临的一位“朝拜者”。对照自己的“临床实践”以及时下珠三角轰轰烈烈的造MALL运动,欧小卫有着深刻的体会。
他认为,作为一种最尖端的零售业态,购物中心在香港的发育起步,自然比经济相对落后的内地提前了许多。但地少人多、城市空心化特征不明显、*金商圈分布集中等共同特点,又使穗港两地的购物中心烙印着有别于欧美发达国家MALL的特征——选点闹市而非城郊;多是利用商业裙楼,或集合写字楼、酒店、商场于一体,功能侧重商务、商业而非纯粹凸显休闲、娱乐、购物概念;门前少有浩大的停车场;大多为楼层颇多的商场,少见以平面展开、两层为限的建筑(欧美大MALL一般不超过四层)。
面孔相似,并不意味着购物中心在运作过程中的路径相同,播下购物中心一样的种子,穗港两地却有可能结出滋味不一样的果实。
交通不畅沦陷孤岛
首先,欧小卫指出,以太古广场、置地广场为代表的香港成熟型的购物中心,选址一定在公共交通便利之处,而且发展商还会配合*府的城市道路规划,不惜自掏腰包,耗费巨资力求进一步完善购物中心周边的交通条件。
譬如置地和太古两广场不仅与地铁口相连,而且物业四周串联着放射状的过街人行天桥,将不同功能、用途的物业贯穿起来,形成人流、物流、钱流的共享互通,共同把所处的商圈做大做旺。而像置地自建有空调的过街天桥,太古自行搭建一条直通商场高层的“私家路”好让城中名流进出购物方便等等,都体现了发展商不遗余力畅顺购物中心交通大动脉的良苦用心。
反观广州许多已建或在建的购物中心,或选址时先天落下残疾,偏居一隅,交通窒碍难行,致使开业后卖场人气迟迟难聚;或*府的城市道路规划滞后缺乏远见,人为割裂不同物业之间的纽带,造成“商业孤岛现象”层出不穷。
规模不大吸客乏力
其次,香港成功的购物中心项目(含写字楼、住宅和酒店),大多占地辽阔,规模宏大。如置地广场总面积46万平方米,其中商业设施部分5万平方米;太古广场总面积48万平方米,其中商业设施部分7万平方米。欧小卫认为,购物中心空间充裕,发展商十八般武艺可尽情施展,由此才可容纳尽可能多的休闲、娱乐、商务、教育等非购物元素,满足人们一站式消费的需求。
而在广州,寥寥数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星罗棋布,即使全部用来做商业,也无法迎合“一站式购齐”的需要,非购物元素的渗透更无从谈起,最后只能沦为百货商场的翻版。
规模太小导致吸客手段不足,如再加上无鲜明特色的商业定位,欧认为这是广州不少所谓“购物中心”命运多舛的重要原因。
实力不济危机丛生
假如地头不错,规模也足够大,购物中心发展就能一片坦途吗?欧小卫回答:“事实并非如此。广州大多数购物中心业者之所以难如香港同行一样,品尝到购物中心兴旺繁荣的甘甜果实,实力悬殊,是横亘两者之间一道重大分水岭。”
置地广场、太古广场背后是财雄势大的上市公司或大财团,像置地还是香港中区拥有最多物业的地产商。相比之下,广州购物中心的投资者基本是单兵作战(作为范本的天河城是个例外,共得到8家境内外银团机构支持),投资主体单一,导致融资渠道匮乏。需要大手笔投入的购物中心,可以说从圈地开始,已注定了两地购物中心必然上演一出结局殊异的悲喜剧。
因为实力强弱有别,同是地产商,港商着眼于开业后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以此作为一项永久性不动产收租项目回报股东投资,是靠寸土不让的租铺来赚慢钱;而单一渠道融资的广州购物中心投资商,想的是如何尽快出售铺位,回笼资金,减轻银行贷款压力,是靠卖铺多少来赚快钱。
于是,太古广场所见大多为70-80平方米的大面积铺位,场内可以留出足够通道,基本难觅二、三线铺位的“经营死角”;而我们却要为拆卸宛如定时炸弹的“返租回报”绞尽脑汁,要拆零售卖大小不一的铺位以产生最可观的现金回笼,要“填鸭式”地将铺位塞满所有能产生收益的角落,致使“死角”丛生租户转手频繁。
也是缘于实力,置地、太古广场可以在筹建早期,投入足够资源进行详尽规划和设计,例如太古广场负一层接驳地铁,该层商品定位便面向普罗大众,首层出口是金钟廊,商场顾客锁定中环白领,高层自建“私家路”,则走高端品牌路线,以招徕名流富豪。
有无惧回本压力的从容时间,方能让太古置地们依照所设计的购物中心蓝图,精心拣客招商;同时,因为底气十足,动土之时,即广邀设定的大租户参与工程设计,电影院、溜冰场、特色餐厅乃至百货公司升降电梯等大小硬件布局,都已先行安排妥当。
对比起来,在早开工即意味着少支付利息的心态驱使下,我们要么招租卖铺冲锋在前,抛诸规划设计于脑后,整个购物中心活脱一个大卖场,各楼层功能、定位混淆模糊,铺位重叠交叉,硬件设施残缺不全,欲增添非购物新元素困难重重;要么将购物中心看作售楼的一个卖点,建成后才纾尊降贵请来零售商火急救驾,导演了一幕幕地产商与零售商的爱恨情仇;纵然事前有完美的商场规划设计,怎难奈资金回笼的声声催迫,迁就大租户,改变原来空间布局,埋下日后经营隐患的事例岂在少数?
“一卖就乱、一乱就死”只是羊城购物中心困局的表征,“地产商与零售商的角色差异”也不能成为广州购物中心频频触礁的有力佐证,“我们不做零售,但我们懂得零售”,太古、置地等香港成功购物中心“朝拜”归来,让我们豁然明白,购物中心这“烧钱”的玩意儿,实力不济者最好选择躲开!( *华* 通讯员 顾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