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十年:开启财富管理之路
“基金业发展十余年,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投资者教育,成熟的投资者是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基础。”回顾基金行业从诞生至今的历程,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感慨道。
从1998年诞生,公募基金行业至今也不过发展了14年;而第一只开放式基金更是在2001年才正式面世。在过去的10余年里,从无人知晓到深入县城,甚至是乡镇的银行点,基金成为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理财产品。从盲目看好到针对性选择,普通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盈亏过程中,开始更了解自身的理财需求。
成熟的投资者,反过来促进了基金产品的多元化,甚至促进了阳光私募、券商资管等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随着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松绑、多机构的同台竞争,一个大的财富管理行业正在酝酿。
从牛市到熊市
“我们发第一只基金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工商银行(601398)为什么要去做这么小的一件事情。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卖了几个亿。”第一大基金托管行工商银行托管部的一位人士回忆,从销售困难到逐渐升温,爆发式的增长源自一个大牛市的到来。
2007年,是至今以来公募基金行业规模的顶峰,也是基金销售最容易的一年。在股市赚钱效应的拉动下,基金产品出现供不应求、投资者排队购买的情况。很多基金不得不制定了规模上限,采取配售的方式销售基金。基金行业总的资产管理规模也由8000多亿元一跃至32000多亿元,一年之内规模翻了4倍。
爆发式的增长往往会带来一定的隐忧。最直接的影响是在之后的市场大跌中,持有人资产受损。截至2008年底,基金行业的规模已降至不足2万亿。一些2007年高点位发行的基金至今还在面值以下,持有人被套已接近5年,进而影响了很多投资者对基金行业的信心。不止一个高点进场的持有人对表示“再也不买基金了”。
2009年市场的回温使基金管理规模重新有所回升,之后的几年内,行业似乎陷入了一个瓶颈。从2009年至今,基金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总规模却并未相应增长;基金的销售被银行把控,成本不断上升,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一直处于微利甚至持续亏损之中;基金经理“私奔”成风,老的管理人才也不断离去,很多基金公司不得不启用新人,行业人才困局逐步凸显。
这种行业胶着一直持续至今,行业人士开始反思,并探索可能的方向。经过熊市洗礼之后的持有人,也开始针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
产品多元化
投资者的需求逐步明确,促使了基金公募及专户产品的多元化,2009年之后,产品以及各类业务的创新成为行业的一个主流趋势,基金行业的市场结构也逐步完善。
在海外,共同基金往往是被动产品多,债券、货币等低风险类产品更多。中国公募诞生之初,率先发展的却是主动管理型的股票基金,基金与基金之间的同质化问题也一直未能解决。
随着行业的慢慢成熟,国内公募行业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接近海外市场。不断的创新促进了产品的多元化。在2009年之后,被动型指数基金数量逐渐增多;针对国内资本市场缺乏杠杆性产品的特点,分级产品应运而生;债券型基金逐渐改变依靠权益投资获取收益的模式,纯债基金数量不断增加;货币基金的规模也出现了大比例的上涨。数据显示,目前债券和货币等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新发规模已经占据行业新发基金规模的一半以上。
在基金行业自身产品不断丰富之外,随着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策的放松,一些新的机会和竞争也在酝酿之中。
最明显的是专户业务的全面放开,尤其是允许开设专项业务子公司的规定出台,基金公司可投资的范围已由传统的二级市场投资放宽至股权、债券以及其他另类资产。基金公司成为了一个可以从事各类业务的“大金融平台”。以此为基础,一个针对不同客户需求、定制产品的财富管理行业,正在逐渐兴起。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财富管理行业,将是一个公募、私募、券商、银行、信托和保险多机构参与并竞争的舞台。而公募基金的触角,也已从传统的基金产品发行管理延伸至产品定制、销售,甚至顾问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