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派二十万的军队攻击总人口三万的小国?事实证明,绝非儿戏!
文/历史清风苑
唐太宗主政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尤为著名的盛世,但是当时的部分西域小国对于唐朝的实力并不认可,其中就有一个名叫高昌的古国,其国王麹文泰曾经到过隋朝,自认为见识过隋朝的强大,而隋朝都没有出兵西域,刚建国不久的唐朝,就更不放在心上,故而在西突厥经历分裂及权力重建之后,它选择了依附反对唐朝的西突厥势力。
高昌作为古地名,对应到今天具体的位置就是新疆的吐鲁番。这高昌国王麴文泰在李世民登基不久,也曾亲自到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贡献方物,并长期保持将西域情况及时上报给唐朝。但高昌国王最终变卦,毕竟西突厥反对势力逐渐有统一西域之势,他个人也深思熟虑了唐朝“实力”,再加上唐朝距离自己的国家较远,出兵不便,就下定决心跟定了西突厥,一起攻下了焉耆。
焉耆位于天山南部,现在被依附西突厥的高昌控制,严重影响整个西域与唐朝的正常往来。起初唐太宗派使者到达高昌和平沟通,但麹文泰明确拒绝,或者说唐朝派使者的方式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唐太宗陷入两难,毕竟高昌的存在阻碍了西域的沟通与发展,但一旦出兵,恶劣的自然环境、军队的给养困难都明显的摆在以前,单单是高昌倒也不难,可是它背靠着西突厥,可以说,战争发动就意味着直面西突厥,而且不战则已,战不容败。
唐朝最终还是出兵了,按惯例唐太宗发布了伐文,历数麹文泰的罪行,文章很委婉,但意思明确,讨伐麹文泰是自己国家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你西突厥就别插手了。话虽这么说,唐太宗还是做了打大仗的准备,按照《旧唐书·高昌传》的记载,总数大约有二十万。麹文泰听说唐朝大军已经到达碛口(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境)时,了解到唐朝的强大决心和精心准备,史书记载“麹文泰忧惧而死,其子智盛即位”,而另一方面援救高昌的西突厥军在可汗浮图城(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向唐朝军队投降,新国王麹智盛也做过殊死抵抗,但大军压城,只得投降,唐朝轻松得胜。
文献记载,唐军攻打高昌“共攻下3郡、5县、22城,得户,人口3.77万,马匹......”, 放到现在来看,二十多万的唐军去攻打总人口三万多的高昌国,不免有些兴师动众,但考虑到高昌依附的西突厥,又有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意味,这事关国家威严。不管怎样,至此西突厥势力遭到长期遏制,西域通道再次打通,持续为国际交流奠定基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