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阿巴嘎故事与岩画结缘的人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病会传染吗 http://pf.39.net/bdfyy/zjdy/151107/4722919.html

文图:于立平

四月的一天,记者前往阿巴嘎旗某岩画分布区域,采访了牧民陈玉贵——一个与岩画结缘的年轻人。

年,陈玉贵成为阿巴嘎旗十余位马背文物保护员之一。在陈玉贵家的亩草场上,其中有岩画的地方大约占地亩左右,这个区域内,比较集中地分布着十分典型的阿巴嘎岩画。

陈玉贵穿起一身迷彩服,挎上印有“锡林郭勒盟马背文物保护”字样的背包,拉开房屋后面的网子门,开始徒步巡山了。为了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从前年起,旗文物所为每名马背文物保护员发放了夏冬装、望远镜、护目镜、背包等用品用具,还给解决了一部分通信费用。

眼前的陈玉贵,被山野的风吹得脸膛黑红,他行走在荒坡蔓草间,不时弯腰或者蹲下身来仔细察看着每一块途经的岩画和周围的环境,那龙骧虎步的背影,显得稳健踏实。

从陈玉贵一周岁起,他家就搬到了现在这片草场上。他只记得自己小时候看到这些岩画也不认识,更不懂得上面的图案内容,只是觉得好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有附近的牧民甚至施工队来这里挖山取石,用这山上的石头搭棚盖圈、砌墙打地基,也都是常有的事。

“从我当了马背文物保护员以后,大约是年的时候了,就经常有车辆载着人员以参观的名义过来,具体也没有发现盗挖偷盗的情况,就是在那年,我们搬到冬营盘以后,第二年再搬回来,就发现这儿多了有挖过坑的痕迹。在那之后,每次有外地不明车辆经过,我就过去盘问一下,从哪儿来的、干什么的,包括车牌号什么的都记下来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发现土地被挖的痕迹。”陈玉贵边走边回忆说。

今年四十岁的陈玉贵,就是在这片草原上长大的,从苏木小学到阿巴嘎旗蒙古中学,再到锡盟蒙中毕业,他一直读的是蒙文。年高中毕业后,陈玉贵到呼市职业学院学习专业摄影,并在影楼和图片社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又跑到二连浩特市经商做了数年生意。

年,在外漂泊闯荡了十多年的陈玉贵回到家乡,浮躁的心也渐渐沉淀下来,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家草场的这些岩画上面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眼前,他开始用发现的眼光对自小以来熟视无睹的岩画重新进行审视,于是,曾经学到的摄影技术派上了用场,每次拍摄岩画,他都根据不同的时间,运用不同的光线去表现岩画的质感。就这样,他很快就把房前屋后的岩画都拍了一遍,陆陆续续发现并拍摄了五十余组岩画,保存到电脑里,经常独自欣赏,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场穿越时空的神秘对话。

年,锡盟文物站的工作人员在进行锡林郭勒盟岩画普查田野调查期间,在他家住了十天,每天他也跟着打下手、当向导、做翻译。据初步考证,这些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这些岩画以圆形、人面像、动物、祭祀、狩猎等内容为主,刻法主要以磨刻,间或划刻、凿刻的形式,将图形做刻在岩石上。那一次系统的田野考察,共发现了一百八十余组的岩画,陈玉贵也在田野考察过程中初步学习到了一些文物保护知识,积累了一点田野考察经验,他对岩画学的兴趣更浓厚了。

陈玉贵是家里排行最小的,他的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父亲已经于前年去世了,父亲在世的时候,也用山上的石头在他家的房后砌了一个挺大的草库伦,在里面种满了树。他还记得,这片树林里是他们小时候的“百草乐园”,他和哥哥姐姐经常在这里玩儿搭床睡觉的游戏。

如今,在草原上长大的陈玉贵,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蒙古人了。他的妻子格日乐是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附近的牧家女,她所在的家乡叫“赛汗呼都嘎”,就是“好井”的意思,而陈玉贵家的地名叫作“拜兴给呼都嘎”,意思就是“井房”。听到这番介绍,记者和他开玩笑说,难怪你俩这么有缘呢,都有一口“井”在。

今年他也准备要种树了。因为在这之前,他家原本郁郁葱葱的树林几乎已经全部死光了,他要把父辈绿化环境的好传统延续下来。不但如此,他已经把自家草场内的岩画群拉了网围栏围封起来,自觉地实施了禁牧措施,也给周边的牧民树立了榜样。

在采访陈玉贵之前,记者向旗博物馆馆长陈海峰征求意见时,陈馆长十分赞同,“他本人的事迹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选题,他对阿巴嘎岩画的保护有贡献,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称职的“马背文物保护队员”。近些年来,我除了自己常去他们那个岩画点进行实地考察外,还经常带着国内岩画专家学者和记者们去,他都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成为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好助手了。”

编辑/于立平宝乐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