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铁影驰骋在草原之上蒙古纵贯铁路 [复制链接]

1#

蒙古纵贯铁路由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乌兰乌德站引出,穿过蒙古国境内的苏赫巴托、达尔汗、乌兰巴托、赛音山达、扎门乌德等城市,在二连浩特口岸进入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终到二连站,全长公里,是连接中蒙俄三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该铁路全线均为单线非电气化线路,采用毫米宽轨。蒙古纵贯铁路始建于年,从北向南修筑,年铺轨至乌兰巴托,年修至中蒙边境。

乌兰巴托站(拍摄:lrmax)

夜幕下的乌兰巴托站,如果放在中国,该站的规模其实不算大(拍摄:lrmax)

蒙古国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蒙古纵贯铁路一天也就将近20趟车,乌兰巴托附近则稍繁忙一些。据说整个蒙古铁路只有不到台机车,还多是几台机车重联运用。蒙铁机车以俄制为主,近些年也从中国和美国进口了部分机车。

2台苏联制造的M62型内燃机车牵引5台中国制造的CKD4B型内燃机车行进在蒙古纵贯铁路上(图片来自网络)

苏联制造的2M62型内燃机车(拍摄:杨诚)

俄罗斯制造的2TE型内燃机车(拍摄:邰行健)

美国制造的2ZAGAL型内燃机车(拍摄:邰行健)

密集的展线,别致的风光

蒙古国境内多山,为了减小坡度,使列车得以通过,蒙古纵贯铁路上设置了数量众多的展线。乌兰巴托以南30多公里,有一个叫Хонхор的小镇,小镇群山环抱,铁路穿镇而过,镇子周边分布着一个马蹄型和两个S型展线。其中,Хонхор西南方的那个马蹄型展线声名最为显赫,被誉为“蒙古铁路的象征”。展线处在一个袋状的洼地之中,火车从谷口进入洼地,沿着近乎正圆形的轨道转了一大圈,提升高度后又从同一个谷口出来,继续前行。形制上和老黔桂铁路回龙道展线几乎一模一样,但后者早已废弃。

列车驶过Хонхор镇(拍摄:仲广智)

“蒙古铁路的象征”,近乎正圆形的展线(拍摄:王天成)

两层展线上驶过的列车(拍摄:杨诚)

“铁路到处都是展线,以及各种莫名其妙的曲线,数都数不清!”一位车迷如此形容蒙古纵贯铁路。Хонхор周边的山并不算高,即便以20世纪50年代的技术水平,只要多修几个隧道和桥梁就可以拉直线路、减少弯道,从而提高运行速度,但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半径曲线其实是有意为之。蒙古国常被中国人称作“外蒙古”,原先与内蒙古一样都是中国领土。清朝末年,外蒙古上层贵族在沙俄的支持下开始分裂独立运动。最终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不仅一手主导了外蒙古彻底脱离中国,还直接侵占了外蒙古北部原属中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成为今天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和蒙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表面是“同志加兄弟”,实则矛盾重重。蒙古纵贯铁路修筑之时,苏联扶持的蒙古国最高领导人尤睦佳?泽登巴尔虽然也很反感苏方对其内*的粗暴干涉,但更担心与中国重新统一,为防止臆想中解放*通过铁路占领乌兰巴托,故意设计、建造了这些展线,让火车减速,并在铁路两旁的高地上预设阵地,以便在战争爆发后“歼敌于首都门户之外”。当时的蒙古国深受苏联控制,甚至有“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之称。蒙古境内的铁路也几乎全是由俄国人修筑的,时至今日,俄罗斯铁路公司还是乌兰巴托铁路公司的控股股东。

这种大弯道要是在中国肯定早就取直了(拍摄:仲广智)

草原上蜿蜒的铁路(拍摄:杨诚)

曲折前行的货车(拍摄:仲广智)

穿过山谷的客车(拍摄:仲广智)

曲折的线路虽严重制约了运行速度,但长长的列车喷吐着浓重的黑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缓缓蠕行,堪称一道别致的风景。内燃机的轰鸣声、雄浑的鸣笛声以及轮毂撞击轨缝所发出的极具节奏的“哒哒——”声此起彼伏,音波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萦绕不绝近半小时之久。对火车迷来说,好比一曲雄浑的交响乐!

花丛中驶过的乌兰巴托至赛音山达的次列车(拍摄:仲广智)

乌兰巴托至扎门乌德的次列车(拍摄:杨诚)

五颜六色的车厢涂装也是蒙铁一大特色(拍摄:杨诚)

草原上的“油龙”(拍摄:杨诚)

云彩追着列车前行(拍摄:杨诚)

草原的广阔壮美令人震撼(拍摄:杨诚)

草原上溪水潺潺,列车点缀其间,更增添了一丝律动(拍摄:仲广智)

重联的2M62和2TE型内燃机车隆隆作响,气势非凡(拍摄:杨诚)

机车的涂装和蓝天白云格外般配(拍摄:邰行健)

不容错过的国际列车

国际列车是蒙古铁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经由蒙古国境内的国际列车主要有:北京至莫斯科的3/4次、二连至乌兰巴托的21/22次、北京至乌兰巴托的23/24次、呼和浩特至乌兰巴托的33/34次以及乌兰巴托至莫斯科的5/6次、乌兰巴托至伊尔库茨克的/4次和/6次等,且中蒙俄三国担当的客运列车都有。3/4次、21/22次、23/24次和33/4次列车在中国境内分别称为“K3/4次”、“/6次”、“K23/4次”和“/4次”。此外,一些国际联运货车,如中欧班列也从蒙古国境内经过。

北京至莫斯科的3次列车(拍摄:王天成)

3次列车,在异国他乡,看到悬挂着中国国徽的列车从面前鱼贯而过,心中会情不自禁的升腾起一阵浓烈的亲切感!(拍摄:王天成)

乌兰巴托至莫斯科的5次列车,车厢属于蒙古铁路,蓝色涂装非常美观(拍摄:仲广智)

北京至乌兰巴托的23次列车(拍摄:王天成)

乌兰巴托至伊尔库茨克的次列车从蒙古民居前列车飞驰而过,车底属于俄铁(拍摄:杨诚)

中欧班列行驶在蒙古草原上,这趟从中国郑州发往德国汉堡(拍摄:仲广智)

热情的蒙古“大车”

蒙古国也有火车迷,虽然人数不多,据说“少于手指头的个数”,且大都算得上是家底殷实的富裕人家,卓力格图就是其中之一。卓力格图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他从小耳濡目染,故而喜欢上了火车。除了自己拍摄,卓力格图还经常带着一些来蒙古旅游的欧美、日本车迷看车,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久而久之,这成了他家一笔收入可观的副业。笔者在蒙古期间,也是坐着卓力格图的越野车前往各个机位的。

蒙古“大车”非常真诚、热情,笔者在铁路旁的山包上向过往的“大车”们招手,每位“大车”都会鸣笛予以回应,有时甚至从车窗探出身子,也向我们招手示意!

向火车招手,司机总会鸣笛示意(拍摄:仲广智)

卓力格图和很多“大车”都认识,一次,一列轨检车从笔者身旁驶过,车上的职工见我们在拍他们的车,也掏出手机,拍下了我们的身影,发到Facebook上,并“

卓力格图”。由此可见,蒙铁大概没有“上班期间不许使用手机”之类的规定。还有一次,笔者一行人刚拍完5次列车后不到十分钟,卓力格图就收到了“大车”发来的短信,大意是:“刚才我看到你们的越野车停在山包上,晚上别忘了把照片发给我哦,照片!照片!”这种车迷与铁路职工之间的亲切互动,在中国可是不多见的。

蒙铁的轨检车(拍摄:仲广智)

曾经同在社会主义阵营,发展却相对滞后的蒙古,其铁路仍保留着一些中国铁路数十年前的管理方式和技术特征。蒙古地广人稀,车迷也较少,美艳的景色亟待发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经典角度需要探索,也有诸多铁路“活化石”值得体悟!

坐着蒙铁绿皮车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之上,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拍摄:仲广智)

附录:

Хонхор展线群示意图

Хонхор附近的一个马蹄型和两个S型展线(制图:张亦航)

年9月13日于秦皇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