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223398.html为什么要来蒙古?很多人包括我爸妈都对此产生疑问。毕竟蒙古国在国内被打上的标签很多,比如“排华”、“不友好”等。理由简单,单纯好奇而已。以及道听途说太虚了,什么样的环境还是得把自己放进去体验一把才能评价。因为历史原因,这个国家好像离我们不远也并不近,有一种很矛盾的夹杂感。去的时间相对比较短(5.24-6.2),挑着聊,好了流水账开始。
[关于出发]
(K3次列车/11:22开)
选择了绿皮,北京出发到乌兰巴托终点站是莫斯科。国际国内同班,我们从二连浩特就下车了,住一晚第二天开车入境。9个小时的火车,在卧铺躺着,跟过道儿聊天,扒着窗户看景儿拍照。说它慢,回想起来又转瞬即逝,现在的快节奏好像被K字头的火车摆了一道。
(WINDOW_01)
(WINDOW_02)
(WINDOW_03)
[二连浩特]
晚上到的二连,直接出境到乌兰巴托和莫斯科的车厢还在等待吊车变换轨道。这儿火车站每天就迎接这没几趟的车,能被数过来的等待在现在还挺稀的。等待杨老师的过程中看着对面亮着灯的小旅馆和坐里面写东西的老板,觉得在这儿自己好像得了差时症。一夜停留,住的旅馆叫铁木真酒店,名称特别有代入感。小城市的落脚点,条件不说大概也能略知一二。旅馆里的灯是八十年代蹦迪的节奏、荧光粉荧光*荧光蓝。同行好友说这个灯光打的很隐晦,都明白。
(就是跃动的这种色彩的光)
第二天一早从二连出境,二连最多的车是嘎斯69,以前的俄罗斯*用汽车,放在现在看就是厚重的大铁皮里面有一发动机。二连有很多从事这种汽车载人出境职业的人,有中国人也有蒙古人。有一个特逗的事是一辆车出境限载5人,但是加上司机我们一共6个人。杨老师更逗,说现藏一个人。弄的我们直接懵了,被遣返了怎么办。特别胸有成竹开始准备拿后面的行李堆人了,块儿最小的就趴在后面然后开始被行李"砸",最后埋的特严实。出境的第一关提心吊胆,但是藏起来的还真没被发现。但是正经出入境的时候肯定还是得按程序走,这个相当于一个小中转。
(嘎斯69)
(嘎斯69内部/四驱动力?)
(蒙古语还挺有意思的)
[扎门乌德]
蒙古国的入境办理处是在一个小房子里,真的是小到没觉得是要出国。安检的时候几个人直接走过去了。后来被蒙古入境处警察给追回来重新安检了,他们也一愣,可能没见过这么气定神闲走过去的。后来一想得亏没给关小黑屋里,庆幸。顺利入境之后要开大约7个小时的车到扎门乌德,一路上没有wifi道路还特别空旷,一直开啊开,时间意识在这一刻开始变的特别淡泊。
(入境办理的小屋)
(从入境到扎门乌德一路上会经过4-5个类似小地标提醒你路途进程)
(设计的各有不同/下车10分钟都碰不上一辆车的空)
(WINDOW_04)
不知道睡了几觉之后到达扎门乌德,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到达了蒙古国。停车休息的时候,看见一个大概7、8岁的小男孩儿拿着一大瓶儿啤酒咕咚咕咚灌,确认了好几次是饮料还是酒,确实是酒。杨老师说蒙古人都拿酒当水解渴,行。看见爸爸站在旁边欣慰地笑,对蒙古人酒力的一丝怀疑都不攻自破。(也确实在行程的第五天直接喝断片儿了,后面讲。)
[乌兰巴托]
当天到达乌兰巴托已经是晚上了,直接就到了成吉思汗广场。因为行程比较分散,关于乌兰巴托的部分就都统一写到这儿了。把自己定位成了游客的角色,胜地的逗留不可避免。
(成吉思汗广场/原名苏赫巴托广场)
(翟山纪念碑)
(翟山纪念碑的壁画/觉得很有意思)
(翟山纪念碑下面的一个"圆")
站在翟山纪念碑上能看到很大一部分乌兰巴托城市面貌,感觉11点才是他们真正生活的起始点,全城都亮着灯。备忘录里记录的“23:28的蒙古还在堵车”也多少验证了上一句话。翟山纪念碑的高度类似于北京的景山,可能稍微高一点。有打气球的卖东西的,比想象的热闹挺多。好像正经意义上的景点就去了这两个,稍微领略,点到为止。
(乌兰巴托青年组篮球势力)
每次出去玩儿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有机会就会体验的几个地点一定包括超市、居民区、博物馆或美术馆,能让自己在相对短的时候尽可能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生活常态。去了离住处很近的一个当地小区,惊讶于逗留在球场上的人数。球场相对简陋,都不是水泥地,只能算坑洼的土路。球框挺破旧,只有两个半场,场上场下加起来大概有30个青少年。驻足观看了一会儿,感慨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球技。后来跟他们打了一会儿,语言确实无法沟通,不过有篮球就足以了,一面之缘的感情在球弹框入网的时刻被最大化彰显。乌兰巴托的年轻人不吝啬赞美,也确实有不服输的硬气,至少是在球场。
[骑行]
到达乌兰巴托的第二天,完全骑行的一天。摩托和越野小敞篷,看着挺容易操控的,但是真的需要几个小时学习和感受。因为我开越野真不太行,就一直摩托行进,大概走了60公里吧。人车合一的感觉多少感受到了一些,也相对理解爱车群体对于摩托的热爱,毕竟速度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中午快到吃饭目的地之前,我在骑行的时候没注意眼前的一个大约得有一米的大坑,看到的时候已经是躲不开了,心里异常淡定地告诉自己“没办法,只能摔了。”但是特别神奇的是,车是一个完全掉进去紧接着又弹出来的状态。全程我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只是握紧了车把(也只能握紧车把/微笑)。杨老师一直开车在后面跟着,说那个坑吓得他手机都飞起来了,看他的表情是吓得不轻。感觉人在某种紧急状态下,会间歇性失忆。除了看见坑前的两秒,这一部分仍旧处于一个大脑空白状态。在空旷的路面和草原上开和骑车,是一件很值得体验的事儿。除了沉浸在这个环境下,不会想太多有的没的,也没有什么能叨扰到你。总结骑行,很刺激,不过不管在哪儿都要注意安全,避免一个坑的大坑。
(蒙古骑行的大拿/真实版本翻山越岭)
(要求是一定佩戴好全部保护装备)
(驻乌兰巴托车神董某)
(开起来是真折服/也是真难开)
(骑行沿途经过的湖)
[前/后杭盖省]
离开乌兰巴托,前往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觉得路没有尽头,车能一直开下去。一天至少7个小时的路途,从刚开始的焦躁不安变成之后的淡然处之。地广人稀没有网络服务,多少年没体验过这种状态了。时不时的2G信号都能让人激动的一蹦三尺高,E网和4G,三个字母,无限鸿沟。这种纯粹的环境下,喝酒、聊天儿、唱歌、看书都是一种很自然的状态,没有一个物件在左右你,回想起来还很怀念。几天的路程多亏这辆俄罗斯神VAN昵称“战斗面包”的UAZ-,外形特逗,但是翻大山下深水真的一点儿问题没有。人不可貌相,放哪儿都是合理的。
(“战斗面包”本尊)
(一图显示道路能有多颠簸)
(离天空近在咫尺的感觉每天都有)
(鄂尔浑胡尔赫雷的地下瀑布)
在前杭盖省住的地方(忘了叫什么名儿了)附近有一个温泉,所以早上起来就去煮了温泉蛋。看着很好玩儿,也确实挺有意思,就是真的热。而且拍照很难,无法回避的雾气。温泉水能让蛋味儿更浓郁,蛋清水气十足。吃完鸡蛋坐在小山坡儿上,看见直线距离大约米左右有一群牛在吃草,拿着相机就开始追。没想到的就是吧,看着是平坦草原的地方,又一堆坑(跟坑干上了???)。鞋袜子裤脚直接湿透,然后望着群牛们开始飞奔(用跑的???)。我就当是美好的插曲了,踩着坑回到我小山坡儿晾袜子去了。
(一直认为没有鸡蛋的早餐不算完整的早餐)
(追牛晾袜子/旅途新体验)
(草原森林/熊出没注意的错觉)
(杨老师说紫色的小花可食用很好吃/吃完哭了/别名“草原辣根儿”)
(“战斗面包”可攀爬)
[饮食]
蒙古国三大食物:羊肉、土豆、胡萝卜。到乌兰巴托的第一晚杨老师带我们去吃了当地还比较有名的一家现代蒙餐,烤羊头、烧羊耳等等,全是羊肉,肉质鲜嫩,味道非常不错。但是没想到的是所到之处真的只有羊肉、偶遇牛肉。而且蒙古烹饪羊肉的手段常用“煮”,这就跟我们深夜撸串用“烤”的饮食习惯不甚相符了。羊肉馅饼、羊肉包子、羊肉炒饼……吃了两天之后我不太受的了全城寻找KFC(乌兰巴托没有麦当劳),怀念鸡肉的味道。感觉蒙古几天透支了我一年吃羊肉的量。所到之处必去超市,所以会寻摸一些零食。蒙古的奶制品很棒(不包括骆驼奶)、酸奶和冰棍儿,奶味儿浓也不那么腻。尝鲜了骆驼奶,一辈子难忘的味道,不加以描述了。
(烤羊头/耳朵很好吃)
(冰棍儿_01)
(冰棍儿_02)
(冰棍儿_03)
(偏酸/符合个人口味)
(这么可爱的包装/谁能想到这个味道这么神呢)
(当地人自己做的酸奶/原汁原味/但真的太酸了)
(无奖竞猜:螃蟹的蒙语怎么拼写?)
(今麦郎的制霸)
(谢谢你KFC/足够真诚的感谢)
(很久没见过奇奇了/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在KFC办生日宴会的时候)
说一下在蒙古饮酒这件事,白酒红酒啤酒混,威力大到我现在只记得当晚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星星怎么这么多”,也大到扶着蒙古包里的烟囱不撒手。之后的所有线索只能依靠同伴的回忆,一丁点儿都不记得。但是深刻的记得当晚的星星好看到无解,朋友在草原上躺着数了俩小时星星,据说幸福指数飙升。想想也是些许遗憾。
[其他]
乌兰巴托的街头很有意思,能看到很多不一样的元素。之前看过的电影《杰出公民》里阿根廷小镇萨拉斯出现过的装饰天鹅也在乌兰巴托的马路把角遇到,虚拟照进现实的趣味感。杨老师在坐车过程中也推荐过一电影叫《女猎鹰人TheEagleHuntress》大概讲述了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小女孩Aisholpan,打破了沿袭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经历。看了预告片还挺震撼的,希望尽早能有资源看到正片。Cocacola和报纸是旅行一定会带回的东西,是可以记录这个时间段的具体物件。
(蒙古乌兰巴托的天鹅)
(电影截图:阿根廷萨拉斯的天鹅)
(畅饮可乐)
(可口可乐和报纸)
(开放题)以下的场景可能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A.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
[一些胶片]
这次出行仍然带了胶片(Richoff-9sdlimited),从北京到二连浩特的火车上拍到离开蒙古国。就拍吧,就玩儿吧,每一次都是惊喜也是旅行完美不完美的反馈。胶片记录了在蒙古随处可见的一些动物,之前没有提到。我之前很好奇一个问题,一个人有一群马或者牛羊,那他怎么区分谁是谁。杨老师回答的一句话是“蒙语里细分马的颜色的词语大概有多个”,这句话很好地解答了我的困惑。环境孕育语言性格,这个环境下的动物是作为和人类相对平级的定位所对待,也是一种在城市很难体验到的对于它们的“尊重”,被游牧民族的细致震撼。
带到蒙古的一本书,也是那会儿在读的,叫《极简进步史》,罗纳德·赖特所著。它的序言很符合我来到蒙古和回来之后想的一些问题,就分享一下作为结尾了。
许久以前……
没有人用犁撕裂土地
或把土地分封出去
或以船桨横扫大海——
海岸线就是世界的尽头。
聪明的人性,沦为自己发明的受害者,
具有灾难性的创造力,
为什么用带有瞭望塔的城墙把城市围起?
又为何要为了战争而武装?
——奥维德,《爱的艺术》第三卷
这次依旧还有很多没有讲,不过也没什么关系对吧。
感谢阅读,有任何想问的随时留言,我会尽快回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