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田野调查促进东北亚研究
“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纪要
年01月15日15: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木仕华朱羿曾江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木仕华记者朱羿曾江)中国民族学学会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会、青海民族大学藏传佛教与中蒙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科研管理处主办的“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近日在青海民族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聊城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河西学院、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等单位的55位国别和区域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采用线上线下同步互动的方式举行。青海民族大学副校长马成俊代表主办方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通讯员/供图
“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通讯员/供图
会议主旨发言
开幕式上举行现场和线下主旨发言。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杰作题为《守住跨文化话语主动权构建边疆文化安全》的发言,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倡跨界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使跨文化跨界资源成为和谐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晓春研究员作题为《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乌尔奇人的民间信仰》的发言,推介了俄罗斯通古斯语民族的人口发展、历史文化内容。
青海民族大学先巴教授作题为《茶与中蒙文化交流》的发言,从蒙藏关系入手,以茶文化为核心,结合近年刊布的《*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记载的熬茶史实,讨论蒙古准噶尔部三次赴藏熬茶这一历史背景下宗教活动的路线及沿途内容、进而探讨了青海河湟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与清代蒙藏关系,蒙藏民族归心清朝与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
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作题为《全球在地化与流动性:亚洲共同体意识及其展望》的发言,讨论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逻辑,强调亚洲研究中既要重视全球化与流动性,包括人与物的流动性,观念与文化的交流,也要体现地方性视野中的亚洲区域与文化共同性和多元性的研究,结合历史文化增进区域内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加强亚洲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地缘*治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亚洲共同体意识及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积极的探索。
线上主旨发言的学者有聊城大学曲枫教授作题为《重构生态民族志——对阿拉斯加因纽特民族志中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的发言,19至20世纪民族志写作以西方自然论或科学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因此早期阿拉斯加民族志秉承以人为主体、以动物为客体的传统生态观,动物在早期因纽特民族志中的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成为西方民族志的主要特征之一。
韩国庆南大学李相万教授的作题为《基于地缘经济维度:东北亚经贸协作机遇与挑战》的发言,分享了相关研究。他认为,经济合作与增长可以缓和地缘*治局势,实现区域共同繁荣与发展。建设东北亚和平发展机制使区域成为一个共同体,建设生活文化共同体,实现亲诚惠容、合作共赢、与时俱进、求同存异、和平发展。
“东北亚民族文化与国别区域论坛”在青海民族大学举行。通讯员/供图
开幕式后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国别区域论坛两个平行分论坛展开研讨。研讨主题涉及东北亚民族文化研究、中韩日文化比较研究、东北亚区域关系研究、全球化与东北亚等。
分论坛一:东北亚民族文化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格力在题为《大兴安岭地区新发现摩崖题记及其史料价值》的发言中表示,北方游牧民族文字相关摩崖题记发现研究此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年,在内蒙古阿尔山市境内发现的回鹘蒙古文题记研究,打破了这一状况。之后相继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巴林左旗、兴安盟各旗发现数量可观的回鹘蒙古文以及其它文种的摩崖题记,该文介绍近年我国学者在大兴安岭地区开展的一系列考察活动以及新发现摩崖题记的基本特点与史料价值等。
涂亚君作题为《鄂温克民族历史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初探》的发言,以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瑟宾节为例子,讨论了鄂温克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具有唤醒鄂温克民族记忆,维系鄂温克民族文化认同,推进鄂温克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进而为鄂温克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与促进市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邢海燕在题为《脱域与革新:现代性背景下锡伯族民间文化的实践研究》的发言中认为,凝聚着锡伯族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民间信仰文化,在现代性的社会中逐渐“祛魅”,其集体仪式与信仰神秘性逐渐式微,从而呈现出个体化、民俗化的变迁趋势。其次,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比如西迁节载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册,并以民俗庆典的方式,变得更加正式化和制度化,从而成为了当地人们身份认同和维持村落秩序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在网络技术兴起和社交媒体盛行的背景下,锡伯族群体利用各种网络媒介,进行着民族文化传播的实践。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扎拉嘎夫在题为《论丝绸之路诸民族神话文化的交流途径》的发言中认为,丝绸之路沿线盛衰过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因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人生价值观等诸多原因,创造了独特的神话文化。文章对丝绸之路诸民族神话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探索其神话的共性与独特性,进而探析这些民族的神话文化交流的途径。
河西学院刘茂昌作题为《新时代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思考》的发言,讨论了裕固族传统体育的起源、项目分类、特征、价值以及传承等问题,结合文献和实地调查,讨论了传承中出现的全新样态。主张通过保护和培育代表性传承人来传承场域,并遴选富有内涵、有益身心的传统体育项目实现创新性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郭跃在题为《俄罗斯人在珲春的社会互动与文化适应》的发言中表示,根据作者的田野调查发现,分析在吉林珲春的俄罗斯人的生活状况,讨论相关现象及作用,进而分析交流方式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乌日乌特在题为《蒙古国的少数民族现状研究》的发言中认为,蒙古国是我国重要的邻邦,我们有必要加强研究增进认识,研究蒙古国的少数民族状况以及民族识别*策,有利于两国的交往交流。
中央民族大学孙晓晨在题为《中俄口岸“打包商”:一个迁移群体的社会网络与边贸活动》的发言中表示,满洲里市作为中国最大陆路口岸城市,一直是中俄两国陆上物资运输、边境贸易的重要通道。中俄口岸恢复互市后,边境贸易的兴隆催生出一个专门从事中俄民间小宗贸易运输服务的群体——“打包商”。通过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人类学观察,特别是对其异乡生活的深度描述,分析其缘起、迁移原由、社会关系、经营特点,进而探讨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这一民间性、商业性迁移群体,是如何基于原有血缘与地缘关系,得以重构社会关系网络的谋生之道。
牡丹江师范学院王丙珍在题为《锡伯族史诗的生态审美意识——以喜利妈妈为例》的发言中表示,锡伯族为狩猎民族,其史诗《喜利妈妈》记载其先祖在西伯利亚区域的民族历史与集体记忆,其生态审美意识涵盖生存、生命、生活与生产四个层面,包括生存空间的生态审美文化记忆、自然家园中生命与生命体之间的互救共生之美、日常生活的生态审美体验及狩猎生产方式的生态智慧与审美传统。研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态美学思想与生态审美文化传统蕴含着人类与自然之间长期的系统平衡与审美关系,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生态审美理念,有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利于从化解生态危机的角度看待生态美学的民族性、必然性与示范性。
内蒙古大学孟和乌力吉作题为《生态、生活者与本土环保实践》的发言,从生态民族学与环境社会学视角入手,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嘎查牧民日常牧业活动和草原生态关心进行田野调查,分析和讨论当地牧民日常生态知识内含与环境行为特点,解读背后的生态环境认知与游牧文化功能,思考其理论研究价值与现实环保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朱兴涛作题为《集体记忆重塑:乡村旅游市场培育的现实路径》的发言,以查干湖的渔业旅游为案例,讨论了查干湖渔业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历史记忆,集体化时代、国营时代、包产到户时代,以及近来开发为乡村旅游业的热点项目后的文化变迁、作为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之后,经媒体宣传而引发的诸多机会与问题的纠葛现象作了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木仕华在题为《东北亚—喜马拉雅—藏彝走廊区域的文化关系举隅:以纳西东巴教木牌画为中心的讨论》的发言中,将纳西木牌画视为纳西族先民系从青藏高原南迁西南的古羌裔集团支派的物证之一。他表示,自敦煌区域的汉代烽燧遗址考古中发现有大量的“人形木牌”后,纳西木牌画以其奇特的造型进入西北—西南间的艺术史家的视野。考古新发现使我们从喜马拉雅区域-藏彝走廊区域,乃至东亚半月弧的文化艺术传播轨迹中探讨其缘起与发展。该文从纳西木牌画的种类、形制、绘画风格、主题等入手与东北亚-喜马拉雅-藏彝走廊区域的人形木牌之间的历史渊源和关联作全新的探讨。
青海民族大学仁真作题为《中蒙俄跨境跨界卫拉特蒙古文化现状调研——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额鲁特蒙古》的发言,结合卫拉特部落的形成历史、分布多个国家的现状,讨论了卫拉特与草原丝路的关系,以及在历史上沟通中原、蒙古高原、西域、中亚、欧洲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在现今“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作用的问题。
青海民族大学玉梅作题为《寻找传承与变迁中的卫拉特民俗文化——呼伦贝尔盟伊敏苏木田野调查报告》的发言,以呼伦贝尔盟伊敏苏木田野调查为基础,梳理了该区域卫拉特部落的民俗文化的变迁和传承中的诸多问题。
青海民族大学舍秀存在题为《论突厥语族中的带擦元音》的发言中表示,带擦元音是突厥语族语言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元音,学者们报道过“紧喉元音”“清化元音”“带擦元音”“半长元音”“辅音的前送气”,以及元音的“无声化”,众多名称所描述的元音现象都很类似。撒拉语中有一组元音附有短促的擦音成分;气流较强;喉部有摩擦且有紧张感;发音时长稍长。根据对撒拉语历次调查的材料,并结合相关亲属语言的材料,该文对带擦元音进行分析和讨论。
青海民族大学尕藏杰作题为《藏传佛教寺院在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建立与发展》的发言,讨论了藏传佛教寺院在加德满都盆地博达纳佛塔周围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为线索,分析藏传佛教在加德满都盆地传播等问题,阐明藏传佛教在海外传播中母寺与子寺关系纽带的功能,以及传承宗教仪轨和学习制度中的互补作用,讨论中尼之间藏传佛教的传播与逆传播现象。
分论坛二:国别区域论坛
在国别区域论坛会场,学者们就蒙古国、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尼泊尔、“一带一路”等国别和区域研究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结合自己研究领域和目标国家或区域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深入交流。
内蒙古师范大学包凤兰作题为《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棚户区居民居住环境状况调查研究》的发言,基于对乌兰巴托市周边棚户区居民的居住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乌兰巴托市周边棚户区居民人数及户数规模、居民住宅状况、就业收入状况、生活采暖方式,并描述乌兰巴托市区环境污染状况及其原因,最后基于棚户区治理和改善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青海民族大学才贝作题为《喜马拉雅神圣景观研究的经典范式及新趋势》的发言,围绕着喜马拉雅神圣景观研究,以国外代表性藏学家的相关讨论为中心,回顾了藏族神圣地理研究的经典范式和核心问题,并通过神圣景观的“现代性”问题,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最新突破,认为相关藏学家的经典范式、敏锐视角、多语种材料考察,对于中国学界关于藏族地景的研究具有启发性和反思性。
青海民族大学当增吉在题为《全球化与地方性:喜马拉雅地区藏传佛教器物的流通与制作传承——以尼泊尔鎏金铜佛制造业为例》的发言中认为,从整个藏传佛教传播发展的历史来看,器物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藏传佛教器物的流动,亦促成了跨区域的商品流通。该文结合实地田野调查资料,详细考察了尼泊尔鎏金铜佛的制造过程及佛像艺人的现状,进而论述商品化的佛像在全球化流通过程中尼瓦尔工匠的“地方性”生产。
青海民族大学马海龙作题为《中亚华人、互惠实践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言,基于人类学田野调查,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个案,探讨中亚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国实践。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单向的供需性关系,而更应是多方的互惠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成为沟通中国和沿线国家民心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也为我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界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提供了绝佳机遇。
青海民族大学孟克代力格日作题为《蒙古民间故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发言,对世界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与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提出蒙古民间故事自古以来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强调对蒙古民间故事引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来研究的迫切需求,然后探讨了蒙古民间故事的具体分析方法,数据库设计方案和具体程序实现流程,最后总结了该课题的最终成果和利用价值。
青海民族大学李秀兰作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口岸城市蒙古国公民从业情况调查》的发言,以二连浩特为例讨论了在二连浩特口岸从业的蒙古国公民的从业选择现状及趋势,在新的历史时期跨界民族公民之间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中央民族大学陈晓璐在题为《跨境与融入:西藏吉隆口岸的民族志研究》的发言中表示,通过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书写,呈现吉隆口岸作为目前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最大的通商口岸的社会形貌;描述不同群体如何在口岸的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土地、资源、市场资本的角逐中形成了各自的发展诉求和主体性,不同的发展诉求和发展模式也带来了新的区分和界限。
内蒙古大学图门其其格在题为《疫情下的中蒙关系及几点启示》的发言中认为,中国与蒙古国的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与周边国家交往中的成功实践;二是“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发展之路的有效对接;三是两国在教育、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使得中蒙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好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表现也留给我们一些启示:中蒙两国的互信和友好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在“一带一路”与发展之路的对接中,应注重矿产资源开发与民生项目并重的原则,并继续重视教育和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
黑龙江大学唐戈在题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溯源考——从毛皮之路和茶叶之路谈起》的发言中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历史悠久,其中的廊道可以分为东、中、西、南等通道。东线起于哈尔滨,向西到达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进而抵达欧洲各国。中线起于长春,向西经蒙古乌兰巴托,然后向北经达尔汗,从阿拉坦布拉格(买卖城)进入俄罗斯,向西到达伊尔库茨克。西线起于北京,向北从二连浩特出境进入蒙古,到达乌兰巴托。西线可以上溯到茶叶之路,并进而上溯到毛皮之路,东线则可以上溯到西伯利亚—中东铁路,并进而上溯到茶叶之路和毛皮之路。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格日乐在题为《论印度鹦鹉故事在蒙古地区的流传与演变》的发言中认为,《鹦鹉故事七十则》(简称《鹦鹉的故事》)是古代印度的梵语故事集,与古代印度的《五卷书》一样,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流传。《鹦鹉的故事》很早传播到蒙古民族中,在传播途中与广泛流传在蒙古地区的《三十二个木头人故事》粘合在一起产生了复合型故事类型。
青海民族大学*措作题为《尼泊尔藏传佛教寺院教育调查研究》的发言,对尼泊尔加德满都博达纳大佛塔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寺院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
青海民族大学**成
青海民族大学索南卓玛在题为《从图像学来分析观音菩萨与多罗菩萨的关联》的发言中认为,观音菩萨与多罗菩萨在佛教神祇中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并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了观音与多罗菩萨在印度佛教造像上关联。
涉及区域经济关系和国际件多边合作的论文还有青海师范大学马瑞雪《经济往来与多民族族际互惠共同体研究》、兰州大学王四海《韩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关系与合作多维透视》等。全论坛计有32位学者发言。
基于田野调查的探索研究
开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藏传佛教与中蒙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邰银枝总结发言,中央民族大学祁进玉教授致闭幕词。他们在总结本次论坛取得的成果时表示,本次论坛是顺应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自身建设、适应国际形势变化需求而召开的一次盛会,为促进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论文大都基于大量实地田野调查的数据和资料。无论是对东北亚区域,还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区域的现实及历史文化的研究均基于研究者最新的田野调研。希望专家学者们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合作交流,不断深化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探索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前沿问题,为国别和区域知识供给作出更大的贡献。
小夏编辑:王平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推荐文章或著作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原发单位、原发表期刊、出版社及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