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连浩特市教研室科研规划课题ldquo [复制链接]

1#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hj_bjzkbdfyy/
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和国家统编教材提出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目标及要求,形成二连浩特市小学语文教改共同体,更新理念、探索方法,经研究决定确立“二连浩特市主题诗文诵读与部编教材教学实践研究”科研规划课题。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市教研室课题开题系列活动共包括以下三项:系列一:走进芳草,方向引领;系列二:校际交流,灵感共触;系列三:课题启动,共同发展。

系列一:走进芳草,方向引领---二连浩特市学习团队赴锡林浩特市芳草小学观摩学习。

年11月19日,教育科技局副局长王美琳带领我市各小学分管教学副校长及教导主任赴锡林浩特市芳草小学进行听课观摩、交流学习。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观摩学习,王局长对我市经典诵读工作有了新思路、新方法,并要求市教研室确立市级经典诵读研究课题,并有计划地安排系列活动,全力推广“主题诗文诵读”教学工作。
  系列二:校际交流,灵感共触---全市教研员及各小学赴二连浩特市第三小学参观交流。

01

议题一:观看二连浩特市第三小学晨诵11月22日早晨,在市教科局王局长的带领下,我市所有教研员、各小学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及所有语文教师观看了第三小学的晨诵。第三小学每天课前20分钟,中午课前10分钟为经典诵读的专门时间,让经典诵读通过校本课程走进课堂。在诵读中,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经典、感悟国学。每天,师生在诗意的开启仪式中,向晨读20分钟要质量。在晨诵指导课上,结合“诵读指南”、“赏析”了解诗词大意、写作背景和诵读注意事项;通过“故事链接”、视频资源了解诗人;用音乐、图画配合诗词,让诗词与艺术相结合,按“字正腔圆、声断气连、把握基调、熟读成诵”等诵读十法,轻松地指导学生实现美诵,孩子们在美诵中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经典之作的神奇与美妙,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底蕴,在轻松愉悦中丰富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02

议题二:聆听《用经典点亮人生》汇报讲座参观晨诵之后,所有与会老师到多功能活动室聆听了第三小学教导主任刘海娇《用经典点亮人生》汇报讲座。刘主任跟大家分享了《主题诗文诵读》教材的编写特点、诵读指导课操作的基本流程及开展诵读以来收到的成效。

03

议题三:分享《主题诗文诵读》资源包的使用第三小学李雪梅老师和她的孩子们与大家分享了《主题诗文诵读》资源包的使用。李老师讲到: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主题诗文诵读》编写团队开发了与每册教材配套的资源包,包括每首诗词的名家示范朗诵、配乐、配图、诵读指导课件以及实践活动中要求听、看的视频、音频。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包中的音画资源,按总结出的“诵读十法”,就可以轻松地指导学生实现美诵。在资源包使用的介绍中,李老师和孩子们朗诵了开启诗和结束诗,与学生一起吟唱了《虞美人》,与会老师对经典诵读生动活泼的多种方式赞叹不已。

04

议题四:家长代表孙伟博妈妈与大家分享诵读经典的感受第三小学六年级二班家长代表孙伟博妈妈和大家分享了孩子自诵读以来发生的变化和获得的收获。家长谈到:从学校开展诵读经典以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能够轻松愉悦地接受经典诗文,实现了一直以来在家里不能完成“日日诵”的心愿。诵读经典,感受经典,孩子的理解、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日日晨诵午读,也培养了孩子们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日积月累,丰厚了底蕴,何愁孩子写不出好的文章。最后,孙伟博的妈妈再一次感谢学校让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系列三:课题启动,共创发展---二连浩特市教研室科研规划课题“主题诗文诵读与部编教材教学实践研究”开题仪式。校际交流后,与会教师到第三小学*员活动室举行了课题“主题诗文诵读与部编教材教学实践研究”开题仪式。本次会议由教研室史主任主持,史主任提出:自年11月19日至年12月31日,进行全市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并制定“二连浩特市主题诗文诵读与部编新教材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旨在落实我盟第二轮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规划,全市小学共同探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教改之路,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会上,教科局副局长王美琳宣布二连浩特市教研室科研规划课题“主题诗文诵读与部编教材教学实践研究”开题。王局长指出本次课题研究的三个结合:课题要与意识形态相结合;课题要与学校管理、养成教育相结合;课题要与语文教材相结合。各小学校长也纷纷表示,将以最大的热情、最认真的态度、最有效的方法,真正让孩子们读经典、诵经典,这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也是以经典诗文蕴含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来源:教研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