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冯海万里茶道大搜寻高明远和他的晋商茶庄 [复制链接]

1#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高明远先生不让写他。他说要写就写晋商和万里茶道吧!

五百年久远历史,一万里旷渺征途,在高先生看来,其间穿梭往来的伟大人物和伟大业绩比比皆是,他算不得什么。作为山西人,他崇仰晋商,因为那是中国近代一个太过响亮的群体名号。其精神指路,光耀至今。如果能够跻身这个行列,是他的无上荣幸。

早在三十多年前,高先生就开始琢磨退休以后生活如何安顿的问题。作为历史存在过的个体,向历史有个交代,是支持这一想法的基本缘起。之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从满足兴趣爱好的瓷器收藏做起,不紧不慢,倒也逍遥自在,自乐其中,直到发现一块近百年安化黑茶茶砖的秘密并一路探究,而变得紧迫起来且一发不可收拾,继而转向对晋商足迹的追溯,以至对万里茶道历史的大搜寻。如今74岁的他,已收藏晋商老字号茶庄茶叶、茶具、茶器、牌匾、账本票据、柜台、算具、装帧材料和运输工具以及珍贵照片等遗物余件,可谓规模已成,一派壮闶閎高的盛大格局。于是,年,创办晋商茶道遗珍博物馆,对藏品予以集中展示。其筚路蓝缕之功,堪居国内第一。

观其展,鲜活生动的实物证据,跨越一万里,浓缩五百年,从种植、生产、运输、交易诸方面,全方位、大跨度、多侧面、立体式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上堪称绝唱的万里茶道的恢宏画卷,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流连其中,近距离触摸,有物我合一的对话,更有时空相忘的对接!

历史遗物,文物级的实物资料,举世罕见的文化贸易载体,遗世独立的孤品价值,如此赫赫之功业,在“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背景之下,不值得在史册上书写一笔吗?但高先生一再强调,办博物馆,是他向历史的由衷致意,类同于焚香祭酒的纪念仪式感,是对“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晋商前辈的缅怀和追忆!

01

采访博物馆,话题从“万里茶道”开始

文物来自哪里?又如何来到这里?

我的好奇兴许就是读者的好奇。

谈到博物馆的建立,高先生一竿子支开,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万里之遥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茶是我们熟知的,我们的祖先就是最早发现茶并加以栽培利用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茶而解之”以及“茶之为饮,发于神农”之说即是有力的证据。关于茶贸易,茶山、茶马古道也是我们熟知的。可要研究近五百年的茶历史,就绕不过晋商这个话题,更绕不过万里茶道的磅礴逶迤。为什么?因为上溯宋代,下逮明清,年间的盐业、茶叶,山西晋商几乎垄断式经营,因而在明清两代的最鼎盛时期,中国十大商帮首推山西,已是不争的事实。

山西是个能源大省,不产茶,也没有喝茶的习惯,为什么会从事茶生意?

问题的指向要从中国地图的北部及西北部说开去,因为那里有一片广阔的茶叶消费群体,即以肉食为主的蒙古、西藏、*、西亚、俄罗斯及西欧的广大地区。由于饮食习惯,那里的人们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山西人就是发现这一需求,从宋代开始了贩茶的生意。及至明清时期,一跃而起,成为商界一道繁华绮丽、欣欣向荣的亮丽景观。据统计,当时活跃在国内外的有名号的晋商茶庄有多家。有总号,也有分号。总号大部分设在晋中一带,分号于沿途的汉口、张家口、归化、库伦、恰克图和俄罗斯及伦敦等许多城市,也多有设立。可谓风光夺目。

作为晋商文化中心区,祁县是万里茶道的创始者开拓者,至今,昭馀古城的长裕川茶庄仍然立着“晋商万里茶道中心”的题刻。那里是晋商的聚集地。

年,荷兰商人首次进口中国茶,由此欧洲海洋强国展开了对“茶叶*金”的争夺。富有的中国晋商,利用万里茶道沿途数百个票号、钱庄,控制了中国主要产茶区的收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不仅影响汉口、福州、九江三大中国茶市,也直接左右当时欧洲茶叶贸易市场的价格涨幅。

在高先生的博物馆里,挂有一张万里茶道路线图,图标南起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公里,其中水路公里,陆路公里。还不止于此,进入俄罗斯境内后又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

货行天下,汇通天下。

行、通,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就地理环境而言,从南到北,南,水路;北,陆路。当时可供茶道运输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汉口出发,经汉水运至襄樊、河南唐河、社旗、洛阳,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至张家口,或从右玉的杀虎口进入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分销蒙古、俄国等地;另一条是从汉口顺长江而下至上海,转运天津,再由陆路运至恰克图转输西伯利亚。京汉铁路通车后,汉口的茶叶输出又增加了一条更为便捷的途径,即通过铁路运至华北,再由驼队输往蒙古和西伯利亚,由此形成了一条由南到北经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性茶叶商路。

浩浩荡荡,绵延万里,跨八省三国,贯穿南北,何其壮哉!

这也就是为什么输入国外的砖茶均来自中国的南方,而经营者却是非产茶之省的晋商的原因所在。

细细想来,没有红头文件,仅靠契约精神作为纽带,就开拓了继丝绸之路之后的又一条跨国商路,真可谓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手笔。虽然开辟时间比丝绸之路晚了一千多年,但因巨大的商品负载量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意义,故有着丝绸之路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巨大贡献,被史家冠以联通中俄两国商贸友谊的“世纪动脉”和“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至尊美誉。

在高先生的博物馆里,到处可见装有茶叶的实物封条标记,有力佐证了晋商几百年茶叶贸易的活动轨迹,以及由晋商票号奠定的雄厚资本基础。可以说,晋商的第一桶金就源自于茶叶贸易,没有晋商的茶叶贸易也就不会有其后晋商票号的出现。但晋商绝非倒卖茶叶的二道贩子,如果那样,晋商精神就不会是一道耀眼的光芒,闪烁于中国的商界,并被后世奉为楷模。为了保证茶叶货源与茶叶品质的上乘,晋商在福建、湖北、云南各省地县以包买形式控股了大量的作坊,从源头上保证了标准化流程作业方式的实施,从散茶到砖茶再到包装制作,全程监控,商号、监制及年款标识齐全,堪称中国品牌化运作的伟大先驱。

遗憾的是,晋商茶叶贸易重要的转运市场汉口,最终以没落结局。因俄国、英国茶商以及其他欧洲茶商的涉足,使得汉口迅速成为中国砖茶出口的最大市场,从而在茶叶品种、数量、质量和包装等方面的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汉口近代茶叶生产、加工和交易的话语权几乎掌握在这些人的手中,尤以俄国茶商为甚。十月革命后,中俄商路一度中断,加上当时前苏联*府对华茶进口采取的关税壁垒*策的影响,俄商逐渐退出汉口茶市,导致了汉口茶叶贸易的急剧萧条。

晋商经营茶叶,历经五百多年,自此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私有商业不复存在。国家对原茶庄股东的资本投入进行退股,茶庄以茶叶拆金做了退股抵金,使得这些茶叶重归旧主。年全国开展反右派运动,喝茶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重压之下,谁还敢喝茶?于是这些茶被入库闲置。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高先生感谢气候对山西的特殊眷顾,感谢这片土地对这里人群不爱喝茶生活习惯的造就,更感谢时代的价值取向迫使人们转移了对它的注意力,使得这些晋商老字號茶得以保存,并有幸和他会面!

02

一切存在皆有其理由,晋商遗物与土木堡之变的历史关联

高先生喜欢向历史发起追问,否则一切存在就没有理由。他的藏品来源,除了山西本土,其他很多都与蒙人居住地有着密切联系。那么相关的追问必然萦绕于他的大脑,久久盘旋不去。而土木之变或许就是一个谜底。

史记:明正统十四年(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余人贡马,诈称人,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五分之四,致使瓦剌各部借端生事,分四路队伍大举向内地发起进攻。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明遣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御敌。明英宗又和王振亲率二十万大*从大同北上,意与瓦剌决战于边境。明*刚到达大同就接太监郭敬的密报,得知瓦剌已做好准备,随即从大同班师东返,从居庸关回京。部队移师于土木堡被瓦剌袭击,明*战败,京师二十万精锐尽陷于此,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情急之下,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及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驰援,同时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这便是土木之变的由来。

25万大*,被十分之一兵力仅两三万人的瓦剌*打得七零八落,岂不咄咄怪事?但历史就是历史,已永远定格在岁月幽莽的长空。高先生对此并无疑问。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