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俗散文走近油坊故里看民俗乡愁 [复制链接]

1#

走近油坊故里看民俗乡愁

文\草原

(一)

河北省康保县邓油坊村,地处距县城45公里西南部,古老的张库大道上由张家口大境门岀发经汗淖坝入张北境,入北至康保邓油坊、二巨沟、东公司,小邬邓,二十号地、大井、察汗、毛不拉,再入化德境,后经二连浩特抵达大囫囵(今乌兰巴托)。

张库大道奠定了张家口“陆路商埠”的重要地位,也带动了沿途许多村落的形成。邓油坊名字的来由和张库大道兴盛时的土榨油有关,这个人叫邓青云,据年过70岁的村老书记胡振文介绍:年,邓清云由山西天镇县搬迁至这个村,盖土房三间,拓荒种胡麻,凭精湛技艺开设油坊,邓油坊因此得名。

清末民初,张库大道兴盛时,人们沿商道开设皮毛业生意,成就塞上重镇邓油坊商贸业的兴起,邓青云到邓油坊开油坊时,正是张库大道发展的繁荣期。山西是晋商的腹地,老于经商事故的邓青云发现由此带来的巨大商机:盛产于坝上喜寒耐旱的胡麻,潜藏着滚滚财源,胡麻油作为商品食用油因此而生,百年油坊,香飘万里。走“东口”(张家口当时称东口)的人们不断在这里焦聚,邓油坊因此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张库商道的一个大码头。

在离邓油坊不远的察汗车罗(蒙语白色的石头)村,村南有1公里长的张库大道遗迹,村里当年开车马大店13家,据当地老人讲:“车马店、杂货铺、护路队、保商团、二十九*大营盘”,民国年间在这里设立警察署,为过往商人保驾护航,国民*29*在村后西北1公里处设营房驻*,负责保护察哈尔这一代的*治*事安全,遗址现在还保存完整,现留的遗址遗迹证明了这条商道的繁荣。老人们讲昔日张库商道:村里的骆驼、勒勒车商队络绎不绝,晚上住店13家大店住不下,商队自己搭棚吃住,当时这条商道上已有汽车通过。

精明强干、善于经商的邓清云看到商机,经营油坊而名声大振。邓清云油坊的胡麻油,年销量极速膨胀—通过张库大道北销蒙古,南销京津,不仅带动了邓油坊胡麻油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该村其它商贸业的兴起,邓油坊商贸繁荣成为康保县內第二大集镇,有草原“旱码头”美誉。

麻油传统的榨油法是土榨即木榨挤榨法,作坊分为炒房、碾房和榨房三大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榨房。

秋收后。胡麻要经过以下几个工序才能变成醇正的胡麻油:净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挤榨……榨油师傅们用最原始的手工挤压方式,榨出滴滴醇香而浓厚的*橙橙的胡麻油。

传统木榨麻油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繁琐,包括净籽、炒籽、磨粉、蒸粉、包饼,踩饼、上榨、插楔、挤榨、接油、澄油、灌装等几十多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讲究,全靠手工完成。第一道工序净,榨油前首先得把胡麻籽弄干净,通过筛、簸、扇,将胡麻的杂子、沙子去掉。第二道工序是炒,将干净的胡麻放在大炒锅里,准备一些麦麦芒柴草,点燃柴草,像炒莜麦一样,炒工用一个木制的推刮带一个苕帚,把胡麻籽翻炒均匀,直到炒熟为止。将炒熟了的胡麻放入石磨房中进行碾压,压碎后的粉末香味浓烈,碾成的东西本地人叫油葛,用手团成丸--一个黑黑的流油喷香的小圆球,那个时代因物资匮乏,孩子们一边玩一边用口品尝,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品。经过除杂、炒制、碾粉后,接下来是蒸热,粉末被放入蒸笼中熏蒸,随后就是木榨。蒸粉,是道关键的程序,也是件苦差事。蒸锅上搁一个木架子,再铺一块棉包袱隔粉。每锅蒸一个饼的粉,大约十多斤。蒸好的粉用包袱提了,放进铺有柴草的铁圈中,踩压为粉饼,这叫踩饼,木榨饼大小根据榨的孔径而定,饼厚约七公分,待榨干油后就成了四公分左右的枯饼---麻饼了。

传统木榨由四根大木组成,中间挖空掏圆,中空部分放饼扎楔。上榨得两人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木楔分为两层,一层楔紧另一层松掉,再紧再松,无数次反复。安放木楔由油坊的大师傅亲自操作。

挤榨,更是一种高级技艺,木榨挤榨榨油,挤饼榨油。榨油时油工挥动30公斤左右重的大油锤,一锤一锤地将一根根木楔楔入方形硬木排列成的方阵中,一滴一滴地榨出油来。靠挤压木楔的力量,用物理挤压的方法,将原料中的油分挤压出来。为了增强撞击力,打榨一定要挑选年轻力壮且反应灵敏的小伙子,60多斤的油锤,轮油锤,不仅是个力气活儿,更是个技术活,要掌握好力道,加到好处才行。榨油工赤膀上阵,悠起,砸下,砸那个楔子就是那个楔子,角度分寸拿捏的不差分毫。那发自胸腔的号子,惊天动地,声震屋瓦,令人震撼,不大一会儿,*灿灿的麻油从木榨机下面滴落下来。于是整个油坊笼罩在一片浓浓的香气中。方圆几里的村庄,也被从老油坊中飘出的油香滋润得富足而又温馨。

 如今在邓油坊旧粮库院里,高耸的敖包式的储存粮食胡麻的粮仓仍在,这是目前全县唯一保存完整的大集体时代粮库建筑群,极具民俗文物保护价值,是留得住乡愁的重要证据。粮库附近的油坊至今仍留有传统木榨油的影子,那些榨油的老物件仍在,只是关键的技术榨油环节变成了机器。邓青云那三间土屋的照片被放在村里的民俗馆里,作为那个时代独有符号的简陋土胚屋永远消逝在历史尘埃里。

邓油坊木榨油坊,那粗犷的动作,潇洒的身影,那浑厚高亢的榨油号子,像是从遥远的地方穿透层层阻隔而来,有一种震撼的力量,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点击作者栏蓝字“草原文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