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兮爷御泥坊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朱棣于三月初二率国公傅有德等出师,大军出古北口以后,便只见一片片沙丘荒原了,初次率师出征的朱在兴奋之中开始意识到了这场出师的艰难,他没有盲目进军,把诸将们召集在一起,商量下一步的计划“我与诸将军受命提兵沙漠,清胡虏,今虎无城郭居止,其地空千里,行师必有耳目,不得其所,难以成功朱橡为此做好充分准备于是商定选派骑哨查,得到敌人踪迹后大军再行。不久骑来报,查得乃不花等驻于都(二连浩特东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附近),于是率军突进
朱棣绘图
塞外的春天,天气瞬息万变。正当朱棣率师赶赴都时,漫天大雪将这未露春意的荒原又铺成一片银白,不惯于北方寒冷的明军将士们有些畏缩不前了。但未不愿失此良机,行军途中,再遇大雪,将士们欲暂停歌息,朱棣说道:“天大雪,虏必不虞我至,宜乘雪速进,”于是督促大军进抵都,与敌营隔一沙埋伏下来朱棣的军事才能至此已经得到了极出色的表现,但是还不仅如此,他随后表现出的极强的政治才能,更令人惊叹。朱棣并未立即使用武力突袭,而是采用了武力与怀柔相结合的策略,他要对乃儿不花等人劝降。
朱棣绘图
这一次随征的指挥观童是乃儿不花的旧交,朱棣命他前往乃儿不花营中乃不花无论如何想不到会在此时此地与故人相见,两人不禁相持而泣。正当他们欲别情时,朱突然率军压营门乃儿不花闻讯大惊乘乱上马欲逃,这时观童住了他,向他转陈了朱的降之意,乃儿不花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依从了朱对以礼相待,请他到行帐中,并设宴招待当乃儿不花等人醉饱而归时,部属家人们放下心来,决定归附,这是朱棣第一次受命出征,便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这一天是三月三十日,距朱棣率师出征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获胜凯旋了一个月后的四月初一日,朱元得到了燕王的捷报,
朱棣绘图
他大约事先未曾想到会是如此的结果,于是命人给燕王朱棣送去一百万贯钞作为奖励,朱棣将赐钞分给了从征的将士们。这其实是一个不公平的奖赏,因为在尚未出师之前,晋王朱?便已经得到了一百万贯钞的奖赏,而燕王朱棣却是在出师获胜后,才得到了同样的奖励不过据说未元得到燕王捷报时曾经对身边群臣说道:“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对于燕王朱棣来说这才是事情的关键,有父皇的这样一句话就足够了,他此时已经在诸兄弟中崭露头角,成为了朱元璋在北边的倚靠。这一年燕王朱棣已经三十一岁
朱元璋绘图
这次大获全胜的出征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朱棣的信心倍增,此后数年间,率师征战,成为了燕王朱棣的主要任务。虽然此后未曾再见如这一次征讨乃儿不花的功业,但是燕王扫北的故事,也从此在民间传播开来。正值而立”之年的朱棣凭着自身的勇气、毅力和才能,赢得了政治征途上的胜利朱棣这次出征成功的另一个结果,是令朱元璋感到诸王已经成长而可依靠,对于开国功臣的新一轮诛杀也由此开始就在朱棣北征凯旋的第二个月,监察御史在朱元璋授意下,弹劾了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十年前已经处理过的“胡惟庸之狱”旧日案重提。
晋王朱?剧照
牵连到这场大屠杀中的功臣除李善长外,还有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济宁侯顾敬、靖海侯吴忠等,连同他们的家属姻亲共两万多人。为了说明这次诛杀功臣有理,朱元璋还亲颁(昭示奸党录于天下,但是当时人们似乎都明白这场屠杀的真正原因,只不过无人敢道破罢了。但是第二年,终于还是有一位名叫王国用的工部郎中上疏为李善长辩冤,言辞之中对诛杀功臣微露指责之意。朱元璋自知理亏,没有怪罪,李善长的冤案却依然如故,不了了之诸王中受到这场屠杀影响的只有潭王朱梓。这位文弱多情的藩王,因王妃的父亲都督于显及其子俱入“奸党”被杀,潭王恐怕王妃于氏难逃罪责,夫妻抱头痛哭一场,相携投火自焚而死,为这场大屠杀又添上一抹悲剧色彩后来有人将这件事附会到陈友谅之妃氏身上,
平凉侯费聚绘图
说潭王朱梓是阁氏入朱元璋宫中后所生的遗腹子,年长就藩后,起兵为其生父陈友谅报仇,兵败家自尽而死.编造这段故事的人,显然是出于对朱元杀功臣的不满燕王朱棣却是无暇顾及此事,此时他正在北边追击阿失里和元辽王,他已经全身心于北方军务之中最早就藩的秦、晋、燕三王中,秦王朱最不争气,洪武二十三年()的北征没有他参加第二年,因为过失太多,朱元璋将他召至京师训斥了一番,并且派太子朱标出巡秦地。太子回京后帮秦王说了不少好话,朱元璋才又让他归藩西安。当时也有人告发晋王“心怀异谋”,太子又忙为他解释,朱元璋本来就偏爱晋王,教训一番也就算了。晋王朱这个人生性聪敏,从此以后一改过去骄狂的举止,变得折节知礼,恭慎仁和,如同换了个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