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载,茶文化在中国创新传承,繁荣发展,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呈现不同风貌。“茗冠古今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正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展出。以闽北地区历朝历代采茶、制茶、用茶的独特风情为线,展出件套古老精美的各式茶具,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闽北茶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与走向世界的路程,深刻阐释了闽北地区独特精妙的茶艺、茶道、茶礼文化迄今形成的世界影响。
本期节目对话鄂尔多斯市博物院院长、研究员窦志斌,走进“茗冠古今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茗冠古今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是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引进福建南平市博物馆、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文化交流展。展览内容分为“茗冠古今”“茶香万里”“当代闽北茶产业”三部分,以闽北地区历朝历代采茶、制茶、用茶的独特风情为线,展出件古老精美的各式茶具,时代有东晋南北朝以及唐代,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的茶具,极具时代特征。详细地介绍了闽北茶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与走向世界的路程,深刻阐释了闽北地区独特精妙的茶艺、茶道、茶礼文化迄今形成的世界影响。本次展览从年7月26日在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展出,展期3个月。此次鄂尔多斯市博物院引进的“茗冠古今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与“万里茶道”相得益彰,“万里茶道”起源于清朝康熙时期,是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业文明通过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延续。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河北、内蒙古等地,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公里,其中水路公里,陆路公里。“万里茶道”作为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相互交流的文化共享之路,在世界近代史上具有普遍的文化价值,是与汉唐“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宋元“海上丝绸之路”齐名的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换的一条国际大通道。这条贯穿中蒙俄及欧洲多国、繁荣了几个世纪的著名国际商道不断发展,成为东西方国家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纪动脉”。窦志斌馆长介绍到:“茗冠古今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从福建省跨过江河湖海来到鄂尔多斯市彰显了南北地区的不同地方文化特色交流。鄂尔多斯也是茶之地,有不少的茶迷、茶友。此次展览来到鄂尔多斯,让当地的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更能感受到我们祖国悠久的茶文化,激发人们热爱茶、喜欢茶,研究茶。将茶文化永久传承下去,这就是举办此展览的初衷。闽北地区,丘陵起伏,林木葱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适中。这里既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演化区域”,又是世界茶树的“品种王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冠绝天下的好茶。“茗冠古今茶香万里——闽北茶文化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茗冠古今,主要展出各时期的茶器:鸡首壶、唐代五盅盘、建窑黑釉瓷盏、茶洋窑绿釉执壶、明青花瓷罐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鸡首壶,它的口径有7.7厘米,高16.7厘米,小盘口、束颈、鼓腹、平底,壶嘴作鸡首状,鸡头有颈,柄部是鸡尾形,灰胎,施青釉,釉色泛黄,腹以下露胎。鸡首壶也叫鸡头壶、天鸡壶,因为壶身一侧贴有鸡首而得名,其功能兼茶具、酒具,又因为“鸡”与“吉”谐音有吉祥之寓意而备受人们喜爱。晋洪州窑青釉瓷鸡首壶还有唐青釉瓷五盅盘,五盅盘是南朝、隋唐时期的流行器之一,因在浅腹平底的盘内至五个小盅而得名。五盅盘是南方地区特有既用来饮酒又可作为饮茶器具的青瓷器物,五盅盘造型精美小巧,功能实用,是六朝隋唐时期青瓷器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唐青釉瓷五盅盘南宋的茶洋窑的绿釉瓷器别出心裁、独具风格,绿釉器釉水青绿鲜艳,釉层较薄,光泽莹润,器型有瓶、壶、罐等,但目前所发现的完整绿釉器数量极少,所以此执壶虽然经过修复,也依然珍贵。南宋元茶洋窑绿釉褐彩花卉纹执壶通过这些精美的器物可以了解到闽北各县都产好茶,历史上名茶倍出。通过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闽北人民高超而富于创新的种茶、制茶、售茶、品茶、斗茶史,以及闽北地区各时期茶具的变化呈现闽北地区数千年来茶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同时,对东南亚地区的茶文化以及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部分是茶香万里,主要展出代表性的器物有:明清花瓷罐、清“杨彭年”款三镶锡壶、民国铜马脖铃等。清锡茶叶盖罐一般是锡制成的茶叶罐因为自身材质的特性,密封性强、温度恒定,保鲜的功能就其他材质更胜一筹备受人们喜爱。清锡茶叶盖罐民国铜马脖铃,通长厘米,铃铛共十四枚,是铜制的,呈扁圆形,每个铜铃皆上有“风调雨顺”四字及虎头纹,虎口处为一道长条形开口,内置铃核,拿起时铃核滚动发出清脆声响,铃铛顶部有一圆环,圆环系扣于一条黑色皮带之上。这套于商队马脖子上的铃铛见证了以武夷山下梅为起点,绵延万里的茶叶贸易之路。民国铜马脖铃通过这器物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闽北茶叶输出的陆路北上的“茶叶之路”——“万里茶道”和新兴的海上“茶叶之路”的兴盛与发展。自唐宋以来,茶的文化思想占领了整个东亚文化圈,东亚各国现今之茶道、茶礼都与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闽北成品茶叶大规模外销以及茶树和制茶技艺的向外输出传播对世界各地乃至全球茶叶种植、生产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以近代闽北茶产业为主要内容,主要展出的器物有民国彩绘麒麟送子茶盘、民国瓜棱袋盖锡罐、民国景德镇窑粉彩仕女纹瓷盖杯等。通过这些精美的近代器物的展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延续至今闽北地区目前形成的四大茶区的发展以及以武夷大红袍为主导品牌,带动其他地方茶叶品牌共同发展的闽北茶产业发展思路。虽然,喝茶文化曾几何时走向没落,但是现如今茶文化的发展同时带动建盏文化的复兴,形成新兴的建盏产业发展模式。宋建窑黑釉兔毫瓷盏,深灰胎,施黑釉,器体呈现兔毫丝,腹底垂釉,底露胎。宋建窑黑釉兔毫瓷盏建窑的产品建窑以产黑瓷而著称。唐代始创烧,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为极盛时期,至清代而终。建窑原是江南地区的民窑,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烧制了专供宫廷用的黑盏,部分茶盏底部刻印有“供御”或“进盏”字样。兔毫盏是建窑最典型且产量最大的产品,人们常常习惯以“兔毫盏”作为建盏的代名词。所谓“兔毫”,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中析出均匀细密的丝状条纹,像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在年5月23日,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更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建盏产业蓬勃发展,南平建阳区目前有注册的建盏企业和个体户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产值近16.5亿元。闽北的茶,闽北的味道,更是中国的味道。愿闽北的茶、中国的茶、世界的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都能沏出“和而不同”的味道!让我们通过逛展览,一起品味闽北茗香,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吧!
终审:王佐政
复审:王猛
初审:陈乔新月
编辑:杨丹
校对:张雨婷
来源: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节目、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mail
nmgwlt.cn
1.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