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篇:广州南海神庙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照片为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年6月20日
上月曾临时赶赴*埔*校旧址纪念馆参会,早晨六点多车抵广州,距约定时间尚有一上午的闲暇,于是自己先找了个地方逛逛,算是出这趟公差夹带的一点私货。行前曾斟酌许久,最终选定了去南海神庙,一是因为位置挺偏,即便以后再来广州,拖家带口专门到这里的概率也不高;二是因为最近在看《隋文帝传》,而该庙的创建正是在开皇年间,一下触及了兴趣点。
南海神庙景区入口
从地图上看,南海神庙确实显得相当之远,距离广州市中心的直线距离,似乎都不小于佛山。但因有地铁及BRT快速公交线路的连通,交通实则非常顺畅,从南站过来只需个把小时。我到达南海神庙时刚八点出头,景区还没开门,闲着也是闲着,便沿着电厂西路向南一直走到了江边,路尽头有一小亭,虽视野并不开阔,但在闷热之中得处阴凉沐浴江风,倒也惬意。
江边小亭
古时此地地理位置优越,其“距州东南八十里”,“自此出海,浩渺无际,东连闽浙,南通岛夷”,为广州外围之良港。这里至少在隋唐时期便已蔚成市镇,镇名扶胥(隋初名南海镇),随着海贸大兴,扶胥镇空前繁荣,甚至比之广州城也并不逊色,也因此成为南海神庙的“驻地”。可惜到了明代,因地貌变迁(淤积导致海岸线南移)以及朝廷力行海禁,扶胥镇的地位江河日下,近千载的繁华逐渐风流云散,终成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现在这一片叫庙头村)。不过扶胥镇虽然没落了,但南海神庙依然在此历经风雨,辞旧迎新,或许也只有它,才能让人们依稀记得这里昔日的荣光...
南海神庙可并非寻常的佛道庙宇,而是古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一员,地位卓然。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岳镇海渎”,这是古人对名山大川与四海的崇拜,早在周朝便形成了国家祭祀礼仪的雏形。后虽时有变化,终在隋唐之际,将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宋代发展为五镇)及其祠庙所在明确写入国家律法,自此基本定制。早些年我写过一篇我省曲阳北岳庙的游记,要说起来,北岳庙与南海神庙,可谓“兄弟单位”呢!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年),“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这便是在“岳镇海渎”祭祀礼仪下,南海神庙最初的由来。以隋朝之疆域,西、北并不面海,虽在名义上有四海之神,但从这诏书中也不难看出,西海北海就是打酱油的,最初敕建的神庙唯东海、南海而已。唐高祖武德年间置岳渎令(正九品),将祭祀与庙祠的日常管理统交国家官员(而非僧道)专人负责,但具体业务也差不太多,以《通典》中的记载,对西海北海的祭祀,就在西渎北渎那一并代劳了。后朝虽有建西海、北海神庙的,但亦名声不显,不提也罢。
且南海神庙自隋朝创建以来一直就在这里,千余年来根深蒂固,这又是东海神庙所不能比拟的。按说隋之东海神庙在会稽,也就是浙江绍兴那一带,然而此庙庙址竟已无迹可寻,自唐以后,东海神庙改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因国土沦丧一度又改设在浙江定海),现也仅剩遗址。这就凸显了硕果仅存的南海神庙一脉相承的难能可贵。
庙前正在操练的龙舟队
耗到九点,终得入门。忽闻阵阵细密的鞭炮响,我以为正好赶上了庙中的什么祭祀活动,赶紧循声快步前往。一直走到广场南头,才发现原来是庙外的小湖中,有龙舟队在操练,可能是第二天就要参加端午节比赛的,至于为啥不停咔咔放炮,我倒是不懂其风俗。回来后正好看了一则新闻,说是广东某龙舟队队员平均身家过亿,不由就想到了这个场景,不会奏是这伙人吧?总之以后是知道了,别看这些人一个个其貌不扬的,却端的是不能小觑。
清代码头遗址与“海不扬波”石牌坊
庙前的这个广场大气而整洁,往北不远,便是清代的码头遗址,如此看来,我拍照时所处的位置,古时应已在海中。清代码头遗址前面则是“海不扬波”牌坊,此为清末广东巡抚叶名琛修缮南海神庙时所建。一圈参观下来发现,南海神庙中的古建并无早于明清者,甚至明清建筑都已是凤毛麟角,这大概是因为它所遭受的两次极其严重的毁灭。
南海神庙正门
其一是因宋元之交的战火。鲜为人知的是,当时广州其实有两个“南海神庙”,除了眼前这个,另一个在广州城中,不过扶胥镇这个(人称东庙)毕竟是官方正宗,城里的西庙只能理解为“山寨版”。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年),忽必烈遣使来祭祀南海神,却发现东庙已毁废,便只得在西庙(如今也早已杳无痕迹了)完成了这套礼仪,两年后方重建东庙。故此,南海神庙中几乎不会留有唐宋遗构。至于第二次毁灭嘛,不妨后面再说,或者我不必说您也已明白...
礼亭与明太祖御制碑亭
倒是自唐以来的古碑幸存下来许多,陈列于碑亭回廊,琳琅满目,其中甚至还有韩愈《南海神广利王庙碑》、朱元璋御制碑这样的大手笔,当时看得我是瞠目结舌。这也为南海神庙赢得了“南方碑林”的美誉,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这南方碑林比西安碑林“境界”上还高些,因为这些古碑完全是本庙“自产”,不惟在艺术上,其所载的历次祭祀与庙宇重修史料,对于历史的传承同样卓有功勋。回来后我才发现,关于南海神庙的研究著作实在是汗牛充栋,这恐怕很大程度上也是受惠于此。可笑我曾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一度误以为它是一个冷门景点,结果却发现不但不冷,还是个“大牛”!其实早年我写北岳庙游记时肯定也看过关于岳镇海渎的资料,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