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本壁画“脱粉”是个世界难题
2月27日,四川博物院馆藏文物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出现脱粉等情况引发广泛关注。川博共收藏有183件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200余张粉本白描稿、70余张水墨画、100余枚大千印章,是国内保存张大千作品最多的机构。那么,壁画脱粉现象究竟有多严重?走进川博一探究竟。 【现场查探】 约40幅壁画 少量脱粉 位于川博二楼的张大千书画馆陈列了54件大千文物。数了数,临摹敦煌壁画有30件。工作人员告诉,除了这30件,有60多件敦煌临摹壁画正在浙江、深圳等地进行特展,剩下的都保存在四川博物院的文物库房内。 在183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中,大约有近40幅作品出现了 少量脱粉 ,其余的粉本白描、水墨画保存状况都良好。 川博副院长、张大千绘画研究专家魏学峰告诉。 由于进入川博文物库房必须持有省文物局批文,当天并未进入存放张大千画作的文物库房。但通过川博提供的照片,看到了保存张大千画作的地方。其中,大部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被布套包裹,存放在密集柜中,而大尺幅的敦煌壁画则被存放在长木箱内。川博副院长、文物保护专家韦荃说: 保存大千画作的地方恒温恒湿,是川博最好的文物库房。 【质疑】 是库房条件所限还是保存方法不当 质疑一:既然是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为何画作还会脱粉? 1950年,大千先生夫人曾正蓉女士将183件临摹壁画暂存在我们这里代管时,部分壁画就已经出现折痕和脱粉现象。 韦荃告诉,脱粉是绘画文物常见病害之一,这批大千临摹作品脱粉的病因很明晰:折叠式收藏造成一定的物理损伤,胶结物羊毛胶老化变质,造成化学性损伤。 质疑二:发现损伤为何没及时处理? 魏学峰解释说,1941年至1943年间,张大千在敦煌临摹壁画时,由于没有足够大的纸,便以布本为主要画材。张大千请人缝制布匹,用石膏打底并渗以羊毛熬制的胶,使得布匹便于着色。然后用鹅卵石磨平表面和背面,随后在这种布面上以各种矿物颜料临摹壁画。 张大千将画作带回四川后,先后折叠装箱辗转存放于昭觉寺、沙河村等地,保管条件有限。时间一久,羊毛胶龟裂,就造成了脱粉现象。尤其是像蚊帐一样的粗纹布本掉粉比较多。 【后续抢救】 疑难杂症已成世界难题 大千画作 生病 ,曾引起多位专家重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脱粉现象后,川博专程前往青海塔尔寺向当年参加制作布面的相关人士请教,但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此后川博开始了漫长的 求医 之路,却至今未找到安全可行的方案。 敦煌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来自意大利等国的文保专家都认为,一般壁画的保护方法不能用于布本,所以这几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韦荃告诉,面对这些珍贵文物,修复人员也不敢轻易尝试进行修复。 国外曾经尝试过一种用雾胶喷的方式,但这会让画变硬、变脆,反而是一种损害。 韦荃表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首先应该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这批珍贵文物的生存环境,防止病害恶化,等到技术成熟,再制定合理修复方案。 据了解,今年川博将投入800万元,改善文物库房的环境,进一步提升文物库房对有害气体、浮尘的防御能力。同时,也期待各方文物保护专家能够积极参与,为修复保护这批珍贵文物献计献策。